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04章 拿出最好的珍寶


程家坳所在的山坳,東臨浠水西鄰巴河.相較來說,它離浠水稍近,只需向東翻過一個山頭就行.不過,這座大山——上山五里,下山五里.從山中小路走到江邊,前後需要五小時.

過去,村里的山民完全沒有水運意識,他們進出村落都喜歡翻山越嶺.而養成這一習慣的原因,主要是原先村內人少,對外運輸需求不旺.但隨著村落的發展,對外運輸能力逐漸成了發展瓶頸.

而在山區築路是項大工程,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鄉民財力水准,修一條通向附近縣城的山區公路,幾乎是不可能.

既然無法修路,那就造船吧——修一條簡易盤山路直至河邊,然後造個簡易碼頭,這還能做到.于是,趙興就打起了造船的念頭.

這時候,造船是件極複雜的事,船板間的榫卯結構複雜,光計算它們的嵌口,就足以令一個熟練的木匠發瘋.而趙興本著能簡單盡量簡單的策略,直接跳過榫卯結構,用長釘連接板材,將工程量降到了最低.無心之中,反而走了條最接近現代的路.

木船造好了,此前已試航過三次,這次趙興打算走的更遠點,一直航行到附近縣城.此舉如果成功,接下來就動員鄉民築路,而對外交通的改善,必將改變山區面貌.

木船躺在岸邊,孩子們開始歡喜地推船下水.他們被趙興描繪的美景所激動,干活的熱情很高.

說實話,現在這艘成品船,與其說像"船",不如說它更像個敞口大木盒.

趙興不是造船工程師,他第一次造船,費盡力氣只造出了如此丑陋的形狀.

好在趙興來自信息化時代,造船的幾個關鍵點,他還記得.

他記得造船需要先造龍骨,于是,一根大樹被整根鋸細,制出長達15米的龍骨,然後把粗大木條安裝在龍骨上,做肋條狀,肋間再釘上木板……這就是趙興所造的船!

他知道船板扣合縫如果連接不緊密,會導致船滲水,于是,那些木板間都制作出粗大的牙口,類似現代"複合木地板"邊緣的溝槽……

他知道為了防止船只變形,造船的木板需要充分陰干,于是,他將那些木板經火烤後,放在河邊的棚子里晾了整整一年……

他知道船尾必須像魚尾才好控制方向,他也知道有舵才能調節船向,于是這艘船成了船頭略尖船尾略窄的大木盒……

這艘船沒有桅杆,因為趙興不會制作桅杆……

好在浠水水流並不湍急,船帆變得可有可無,而操帆是件技術活,沒幾年的學習,掌握不了.所以趙興放棄了制作船帆的努力.


這艘船的三次試航,都是橫渡浠水到對面岸邊.在平靜無波的浠水上,近岸操縱難度不大,但它的載貨量卻遠遠超出預料.

趙興大致估算了一下,它大約能夠承載近五噸的石塊.聯想到現代的平底沙船甚至用水泥制作,卻能將貨物堆得老高,運載五六十噸貨物,趙興相信,即使這樣簡陋的木盒子,一次也能運走村落一個月的出產.

這就夠了.

日上三竿,趙興將船推下河岸.此際春雪融化,浠水正是水位最高的時候,十來名學生歡叫著跳上船去……

這其實是一次極其冒險的航行:一位不懂得操舟的老師,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在水文狀況完全不知曉的情況下,就這樣駕一葉孤舟,闖入了春日溪流.

風景很美,可趙興無暇欣賞.

近岸航行跟遠航完全不是一回事.木船沿江漂流,奔騰的江水發出喧囂的聲響,木船隨之起伏不定,原先鎮定的孩子立刻慌了,他們站都站不穩.

等連續數人墜江後,他們才知道江水並不深,老師完全有能力將他們救起,方穩定情緒……可操舟就別指望他們了.

折騰了許久,船重新貼上岸邊,順水漂移,孩子們這才有心情,欣賞岸邊景致.但這時,趙興已欲哭無淚了.

趙興策劃這次初航是一次融入外部世界的努力.程家坳是個適合隱居的山村,但不適合發展.來自現代社會的他,知道信息交流的重要,只有不停的與外界進行交流,程家坳才能徹底融入這個時代.

他來到這個世界有三個年頭了,三年來,他躲在程家坳小心的試探外部世界.現在,傷口已經舔好,他迫切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山居生活雖然很田園牧歌,但《甲方乙方》中曾揭示過這個道理,那位生活優越的款爺懷念知青插隊時的生活,但等他真到了村里,把村里的雞偷盡之後,他最懷念的是重新回到原來的生活中.

趙興現在就是這種心情.

對于這時代來說,趙興是個外人;然而,對于宋代人來說,程家坳也是這時代的局外旁人.所以趙興必須走出程家坳.

他似乎有點操之過急了,期望這群山里孩兒馬上熟悉操舟,現在看來這是那麼可笑.

小船艱難的繞過一個個山坳,傍晚時分,前方已可以看見浠水縣.


浠水原名希水,南梁時改為"浠水",唐代又稱蘭溪,而宋代則稱蘄水.趙興喜歡繼續用"浠水"的名字稱呼它,是因為他手頭上的"湖北地圖"還標注著浠水.

蘄水是個縣級單位,屬黃州管轄.沿浠水而下,江盡頭恰好是黃州府.到了南宋末年,淮西處于前線,南宋這才設立淮西宣撫司,並在蘄春築蘄州城,于是"蘄州"出現……

據說蘄水縣住著一名大名鼎鼎的名醫,名叫龐安時.趙興現在雖逐漸擺脫了"名醫"的身份,常以"老師"面目出現,但作為原先的"山溝神醫",他對"縣城名醫"有一股天然的膽怯感,生怕被人揪住問醫理,從而拆穿本來面目,故而,他過去從不進蘄(浠)水縣.

但現在他不得不進縣了,浠水碼頭就在城邊.孩子們的操舟水平打亂了他的計劃,他只好指揮孩子們將船駛入碼頭.

船只靠岸時,船工都在觀察這艘古怪的船.這船很長,外形很怪異,它的出現顛覆了船夫們的固有理念,他們難以想象這樣一個尖底大木盒居然能行駛,偏偏它還是由幾個完全不懂操舟的娃娃駕駛,看到孩子們手忙腳亂,他們忍不住跳下水,涉水上船幫孩子們將船靠上碼頭.

"嘿喲,幾個小孩,毛都沒長齊,也來搶我們的飯碗?"一名年輕的船夫調笑.他還准備再說幾句,便看到船尾的趙興,立刻收聲.

這人氣度不凡,一看就是讀書人,可不敢輕易調笑.等了一會,看趙興沒什麼不悅,他們一邊固定船,一邊小聲問孩子:"這什麼船,如此怪異?誰造的?"

孩子們的回答充滿了驕傲:"我們造的,老師畫的圖紙,我們自己造的!"

"瞧這群孩子,能得!"船工齊聲贊歎.

趙興很納悶,這船很怪嗎?

他不知道,當時的船,長寬比例都很小,比如打撈出水的宋船"南海一號",長度為26米以上,寬度10余米,長寬比例約為2.5:1.而他造的船長寬比例接近7:1,形狀如梭,通體流線,這種船型在現代看來是優美,但卻不符合這時代的審美觀.

"我需要幾名船夫",趙興插嘴:"逆流而上,孩子們應付不了,但我們需要把船駛回去,你們誰有空,我雇他."

一名篙師(船長)打扮的人跳上船,身子左右晃了晃,感受一下船的穩定性,立刻更驚愕了:"這船穩……難怪,幾個不懂事的孩兒都能把它駛來蘄水."

趙興就站在船後微笑.岸邊的船工干咳一下,轉而跟孩子搭訕:"你們是哪兒人?今晚不能夜航,我們明天走,如何?"

"我們是程家坳的",孩子們說完,把臉轉向趙興.趙興順勢回答:"那就住下吧,碼頭附近有歇宿的嗎?……每人50文,結伴走,掌燈時分回來,不許亂跑."


孩子們發出一片歡呼,船上那名四十多歲的篙師(船長)停下了檢查,驚問:"程家坳?那個十戶小村也擺弄船了?"

趙興心里正充滿失敗感,他終于明白,再簡單的小船操縱起來也是件技術活.沒有船工的幫忙,也許這船都駛不回出發點——逆水行舟,更需要技術.他歎著氣從船尾走了出來,很無奈地自語:"錯了,看來我錯了……嗯,這船你們看好了,需要多少報酬,說?"

船工們疑惑的打量了一下趙興,其中一名年輕船夫拉了拉篙師的衣袖,輕輕地說:"程家坳,我聽程家坳新來了個老師,我娘子早先提起過,莫非這位秀才便是?"

趙興沒有回答,他疑惑的打量船工,可這時孩子們已搶先問:"你等怎知我家老師的名號?"

切!這句話反而證實了船工的猜測.

因為趙興來曆神秘,所以,程同早早對程族上下下達了封口令,禁止族人在外人面前談論趙興.趙興知道程同的命令,所以他才感到疑惑——古代的信息傳播不應該這麼快呀!

那名篙師馬上恭敬地向趙興拱了拱手,叉手不離方寸,恭敬地回答:"小老兒的鄰居,去年嫁小娘入程家坳,年初小娘生了.鄰家婆婆趕去待產.聽她說程家坳請了位老師,這老師本事大著呢,領幫娃娃替程族打算……原來就是先生啊.小老兒這廂有禮了."

篙師這是在"唱諾",這是一種禮節,也就是邊鞠躬邊說著請安祝福的話——類似日本人的邊鞠躬邊喊"嘿伊".而"叉手不離方寸"也是一種宋代禮節,指的是兩手自然交叉疊放在胸前.這種禮節常出現在聆聽的時候,表示自己在恭敬地傾聽.

趙興搖搖頭:紙里果然包不住火.隨著時間推移,他必然會被外人頻繁提起,繼續"慎言慎行"已經沒有用,現在他需要一個新身份.

該用什麼身份?

趙興邁步上岸,漫無目地的沿街走著.篙師連忙一路指引,帶著他去客棧.沿途行行色色的人,在暮色蒼茫下都趕著回家.然而卻有個奇怪的人:一位老人,顯得有點瘋瘋癲癲,他沒有回家的打算,不停的揪住路人的衣袖——無論貴賤——與對方嘮叨,有些人停住與他談話,有些人則拂袖而去.

孩子們發現了趙興的注視,他們比較好奇,而且沒學會控制,不等趙興開口,程老五的兒子程爽指著那個瘋癲老頭,問船工:"那誰?他怎麼了?"

篙師瞥了一眼,馬上領著孩子鑽入小巷,邊走邊不以為然地回答:"沒啥,那老頭是龐神醫的客人,經常來浠水,每次都瘋瘋癲癲上街,揪住過路人,要人講鬼故事.

路人把故事說完,都沒故事可講了,他還說'你且編一個吧’……後來,大家都躲著他.唯有些不知情的人被他揪住……呀,一定是又在給他講鬼故事了."

趙興腳步頓了一下,頗想回頭去看看,但馬上又跟上孩子們的步伐.

這不是宋代蒲松齡嗎?……哦,不對.蒲松齡在清代,應該是他在清代模仿這個人的行為——此何人哉?很有名嗎?為什麼蒲松齡要模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