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40章 提前泄露出去的母錢(上)

對于蘇軾的質問,陳公川難以回答——他也法回答.

確實,正像蘇軾所說,這麼大量的偽錢出現在市面上,它絕不可能是個人行為,必定是國家行為.

其實宋朝並不禁止外國錢幣在本地流通,這也是貴金屬貨幣的一個通性,只要它分量足,民間也願意使用這種外國錢,當作日常貨幣.可惜由于宋朝的經濟強勢,雖然遼國與西夏也自己鑄造錢幣,這些錢也在宋朝境內流通,但宋錢在他國境內流通的比例則更高,幾乎算是壓倒性多數.

宋朝從來沒有遭遇過別國向自己傾銷貨幣的行為,這倒讓宋朝上下有點手足無措,有點氣急敗壞.從蘇軾的態度中,可以看出朝臣們的憤怒.

陳公川似乎被蘇軾問倒了,他也顯得有點手足無措,目光頻頻投向趙興.蘇軾見陳公川一副窘態,他歎了口氣:"其實,越國反而是最不可能鑄造這個錢幣的國家.因為唯獨越國,錢幣中間是實心的,它多出一塊銅來——鑄錢總是追求錢息,若是越國鑄錢,不會如此浪費……"

錢息,多出一塊銅……趙興敏銳的捕捉到了蘇軾話中的有效信息,他表情淡淡的替陳公川解圍:"老師,我們剛才也說到,這批錢含銅量很高,你方才又說越國的錢還多處一塊銅來……我大宋禁止私錢嗎?"

蘇軾苦笑了一下:"我大宋雖然禁止私錢,但這條律法執行並不嚴格,天下錢監共有26,有些錢監干脆私自替民間鑄造祈福錢,還有一些不法之徒,收購銅器私鑄銅錢,這些私鑄錢都被稱為'邊爐小錢’,如果它們分量足夠,官府也默許它們流通."

"既然允許私錢流通……那麼這些私錢流入,對我大宋是好是壞?"趙興的問題一個接一個:"老師剛才談到'錢息’——如果我大宋用這些錢改制為宋錢,錢息若干?"

這話問到點子上了.蘇軾將那些錢一個個攤在桌面上,旁邊放著對比的宋錢,他指點著那些真錢假錢,繼續說:"我大宋缺銅,每年要從日本,高麗,越國購買大量銅器,用來鑄造銅錢.這批銅錢含銅量很高,像這批越國銅錢,則干脆是赤銅鑄成.

這批銅錢直接溶化了,再添加點鉛錫,鑄成宋錢,我大宋平白能得一成四的錢息——不要小看這個一成四的錢息.這是白拿的.如果我大宋自己采銅,要雇用很多工人,設置很多官員,還需要湘軍監管銅場,而用這些銅鑄錢,則什麼都不需要,相當于直接送給錢監銅錠,各地錢監白得一成四的錢息.

這是一筆大富貴,我怎麼也想不通,天下怎麼會有這麼傻的人,肯平白送給各地錢監這場大富貴?"

陳公川明白了,這批錢的流入最受各地錢監歡迎,因為各地錢監認可這批錢的存在,並大力收購,以此從中獲利,使得這批錢迅速取得流通地位.

這筆財富落到各地錢監手里,這讓中央政府很不自在,所以朝廷大臣們才感到憤怒,因為憤怒,他們才想弄清真相.

天下事,無利不起早.


依舊是趙興插話:"老師,既然這批錢的流入與我大宋無損,各地官員反而能白得一筆錢息,我們何必管它是誰鑄的錢,這種錢,豈不是越多越好?"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蘇東坡的神情有點尷尬,他擺弄一下那些錢幣,撿起其中的兩枚錢展示:"話雖如此,但……你們瞧,這是兩枚元祐通寶.新皇登基,元祐錢鑄造的並不多,現在只有兩個版本.

這一枚是司馬相公(砸缸的司馬光)書寫的篆文'元祐通寶’,這一枚是我書寫的行書'元祐通寶’,其中,我書寫的這枚……我給你拿真錢看看……瞧,在這兒,你看看有什麼不同?"

陳公川接過那兩枚銅錢,不去看錢文,卻只拿眼睛瞥向趙興.這讓趙興不得不接過那兩枚銅錢仔細審視.

趙興是啥人,精明的跟猴子似的,他只瞥了一眼就發現了其中的差異:"嗯,我確定,這兩枚錢都是老師你的筆跡,絕對是老師親手書寫.稍微有點差別的是,兩處錢文大小略有差異,可這詫異太小,幾乎看不出.

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天下錢監26,其中鑄造銅錢的有17監,每個錢監鑄造的錢大小略有差異,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說到這,趙興以目示意陳公川:"你說是不是!"

陳公川能怎麼辦,他唯有點頭.

蘇軾的表情更加難受了,他擰起了眉頭,滿臉苦笑的說:"問題就在這——司馬相公去年過世了,當今世上書寫錢文的只剩下我.現在是元祐二年,我所書寫的行書'元祐通寶’……現在它還沒有發行.你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枚行書'元祐通寶’,它只是母錢.HTtp://..cN

我書寫的錢文,還沒有鑄造出來,大越國居然從去年就開始流通這種版型,你說說,朝中大臣知道了,該怎麼說我?"

"湊巧,湊巧而已",趙興喃喃的說,頓了一下,他馬上又好奇的問:"老師,那麼我大宋是否發行您書寫的這種'元祐通寶’?"

蘇軾的臉已經皺把成了一團:"怎麼不發行?怎會不發行?這種錢的母錢年初就發送到各地錢監,現在,錢監鑄造出來的錢已有六十萬貫,如果不發行,這六十萬貫就要溶去……"

稍停了片刻,蘇軾又繼續說:"這交趾銅錢是六七日前發現的,這種錢中間的孔雖然是實心,但除了這個實心方孔,其他的形狀完全以我所書寫的'元祐通寶’一模一樣,朝廷發現後,簡直如晴天霹靂——這種錢的母錢,怎麼會流傳到外面?

這可是大問題,從鑄造錢模,到溶化銅汁鑄成銅錢,再打磨,分批運送至各地,前後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前,我根本沒有寫下'元祐通寶’四個字,誰能如此未卜先知?

我知道他們是未卜先知,可朝廷大臣們信嗎?他們怎肯相信有人比我還提前寫下了這幾個字?即使我大宋因這批私錢獲利,可這關系到我的聲譽,我怎能不搞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