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大軍閥的狐步舞 第3288章 沒有人能阻止我們


趙興說罷,招手招呼潘大臨,兩人邊聊邊向帥帳走去.

數日後,也就是"四九"的第三天,北岸宋軍拆毀營寨,開始用小車衛護兩翼,緩緩的向遼國境內前進.

保護趙興兩側翼的那種車子就是"武綱車",原本這種車輛是李綱發明的,在金兵兵臨汴梁城下的時候,李綱用這種車抵禦金軍的騎兵,故此名之為"武綱車".但趙興幾年前在環慶也利用這種車子結成陣型,分列在兩翼,以防止敵軍騎兵的奔襲,故此這種車子的發明者落在趙興頭上……它現在被稱為"武興車".

火槍手有了這種偏廂車作為依托,立刻就不一樣了,變成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移動堡壘,趙興騎在一匹繳獲的戰馬上,滿意的看著軍陣逐漸展開,大宋軍人那特有的紅色制服在白雪皚皚的大地上,仿佛一團團跳動的火焰,而結成方陣之後,他這三千士兵宛若移動的霹靂雷霆,不可抗拒的向前攆壓過去.

不可抗拒----趙興甩了甩腦袋,將這個詞甩在腦後.契丹人至今還沒有摸清火槍的秘密,火槍連續放30槍後,槍管會燙的裝不進去彈藥,故此,火槍陣真正的威力也就是30發彈藥.如果契丹人敢舍得傷亡,連續投入兵力,估計趙興現在該考慮南逃了.

幸好,契丹人舍不得!

蔣之奇坐著轎子尾隨大軍前進.從順保寨派過來的幾名廂軍抬著他的轎子,跟隨在趙興身後.而朱雀軍在趙興的調教下,講究地是陣型配合.隊列齊整,故此全軍前進的並不快,時不時還要稍加停頓.借助鼓聲整理隊形.這樣一來,蔣之奇那慢悠悠的轎子完全跟地上行軍步伐.

三千人的陣型,一邊行軍一邊展開,完全展開的過程用了一個多小時.等散兵線排列完畢,一貫講究陣型的宋軍已將完整陣勢展示在黃河北岸:正面是三百火槍手為一排.排成地五列橫隊;兩翼則是源業平與蕭氏兄弟帶領的長矛手,唐刀手,中軍是剩余地火槍手與炮兵……

當整個大軍展開後,掌旗官一聲呼喊,全軍立定,隨著趙興一揮手.每一列橫隊中的鼓手先用一通急鼓拉開行軍序幕,緊接著.掌旗官一聲大喝:"槍上肩!"

三千人的隊列隨著鼓點,整齊的完成槍上肩的動作,整個大軍只聽到干脆利索地三聲嘩嘩聲,頓時,火紅的衣服上豎起了一片閃亮地槍刺.

掌旗官點著一支轟天雷(炮仗),扔到了空中,隨著炮仗的爆炸,軍鼓咚咚三響,那鼓聲仿佛敲在眾人心中,讓人的心髒也隨著這節奏跳動.掌旗官表演似的揮舞了幾下大旗.旗面一通翻滾.穩穩的定住,掌旗官扯起嗓子.大聲唱道:"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

鼓聲隆隆的響起,節奏明確而緩慢,一步一拍,眾軍跟著鼓聲邁動腳步,齊唱:"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歌聲中,蔣之奇搖頭歎息:"吾今日方知軍伍之威……"

沒人理會他,大宋的旗幟在前面引導,眾軍邁著整齊的步伐,高唱著戰歌,坦然的走向遼國深處,蔣之奇歎息半天,又說:"朝廷大臣都說趙大人不可能是叛臣,我今天才知道,果然,趙大人的軍歌都在稱贊吾皇聖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樣地人,怎麼可能是叛臣呢,趙大人要叛,諸軍有幾個跟隨."

頓了頓,蔣之奇在轎子中向趙興拱手:"趙大人,冒犯了."

趙興輕輕點點頭:"說起來,我也有不是之處,我數次連名帶姓稱呼蔣大人,多有不恭,請蔣大人不要計較."

蔣之奇點點頭,答:"本官來地時候,官家曾說,希望趙大人能借這次機會,讓遼人簽下一個協議,約束他們打草谷的行為,如果趙大人能做到這點,我大宋北方至少能裁撤二十萬軍隊,如此一來,國家大幸,社稷大幸……嗯,盛世就真地來了."

蔣之奇一臉的向往,趙興沒有回答,他約束著胯下的戰馬,跟著鼓點緩慢前行.

這戰馬不是他訓練的戰馬,只是一匹繳獲的遼國戰馬.此戰中大多數那些繳獲的戰馬都在拉炮,好不容易擠出了數匹也是讓斥候先挑,剩下的馬就兩匹,趙興一匹,蕭峰一匹.

因為戰馬沒有受過鼓聲的訓練,趙興一邊走,一邊竭力約束著戰馬,以避免讓戰馬沖亂了隊列.心無二用的情況下,他顧不上蔣之奇怎麼想,敷衍地回答,心里還嘀咕:"盛世,真的是盛世嗎?"

幾名斥候奔過來,大聲彙報:"遼兵出營了,兩千騎兵,六千步卒,也在前面列陣."

趙興一揮手:"火槍隊向兩側展開,讓出中軍位置來,讓我的炮兵上前----注意,注意按操典執行,告訴火槍兵,這次沒有指揮官,請他們自己把握時機開火."


一種新武器的應用,是需要反複磨合的,通過不斷的實戰檢測,才能摸索出武器的最佳使用效果,這才是正常的曆史現象.

人類摸索使用長矛,花了三百萬年;摸索使用弓箭,又花了一萬三千年.而使用火槍的技術,在正常的曆史中,人類需要摸索三百年,才摸著門路,又花了一百多年,才將火槍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趙興不是個軍事學家,他只是在現代看了很多戰爭大片,飽受了現代信息爆炸的轟擊,多少知道一點什麼是"正確的道路".

他知道火槍要排列成散兵線.集中輸送火力,才能保證最大殺傷,所以他的陣型是方方正正地大型方陣.

他知道.這時代限于技術條件,火槍的射擊頻率不高,射擊的距離也不如人意.比如這時代地前裝滑膛槍有效射程也就在二三百米,這等距離.騎兵沖鋒只需要一分鍾左右,而這一分鍾.熟練的火槍手最多能輪到三輪射擊的功夫.

火槍如此,大炮的射擊頻率則更慢,基本上能做到一分鍾一炮就是熟練地炮手,這個射擊頻率還不考慮炮膛的冷卻速度.

然而,火槍地威力卻不是弓箭所能比擬的.遭受弓箭射擊的人,只要稍稍增加防護力.渾身可以插上幾十只箭,卻依舊不影響行動,這也就是電影中常見的渾身被射成刺猬一樣,卻依舊搏殺不止的勇士.

真正地現實世界中,一箭將人射個對穿是不存在的.

所以,弓箭基本上是阻止不了騎兵沖鋒地,這也就是西夏的鐵鷂子將身軀綁在戰馬上的原因,只要還具備操控戰馬的能力,他就能沖入步兵大陣中.徹底摧毀步兵的抵抗.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像是現代戰爭中的坦克.幾乎是無敵的存在.雖然由于蒙古馬個子矮小.所以遼兵頂多也就相當日本二戰期間的"豆坦克".但"豆坦克"依舊是坦克,欺負沒有大炮的軍隊.一欺負一個准.

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是騎兵,而後才輪到大炮火槍投石車與床弩,但在冷兵器時代,後兩種武器體積龐大,移動不便.當初宋兵雖也靠這兩樣武器抵禦住了北方胡馬地南渡,但總地說來,防守有余,而攻擊不足.

與傳統宋兵不同的是,趙興帶領地是一支跨越時代的軍隊---火槍兵一杆隨身攜帶的火槍,射擊威力相當于床弩,對騎兵沖鋒的"止動效果"非常出色,射擊頻率要比床弩高,准確度也遠超床弩.

唯一遺憾的是,士兵之間的配合不足,對火槍戰法極不適應.

由于火槍的特性,趙興要求士兵射擊的時候排列成一條橫隊,因為凡是被火槍打中的騎兵與戰馬,都會失去沖鋒速度,但這就需要士兵具備極大的勇氣,面對沖過來的,體積,重量是自己十余倍的戰馬坦然無懼,並且冷靜的完成操典上規定的每個操作步驟,完整的輸出火力……美國南北戰爭時,雙方軍隊的士兵都是老獵手,那些人都有多年擺弄火槍的經驗,也有無數獵殺野獸的經曆,甚至許多人還參與過多次大戰,但就是這樣一支軍隊,依舊不能保證面對敵軍沖鋒時完美的完成做了十多年的戰術動作.許多人往火槍里裝了不止一顆子彈,還有人光裝火藥忘了裝子彈,甚至有一部分人裝完了火藥,忘了把通條取下來,開槍的時候,將通條一起打出去,結果導致火槍炸膛,或者沒有通條可用,無法繼續填裝火藥與子彈----那場戰爭,距離火槍發明已經有數百年了.

現在,火槍誕生的曆史很短暫,如果把西夏"降魔變"作為世界第一支火槍,那麼火槍發明的曆史總共只有十二年.趙興雖然帶著超越時代的知識,引領宋軍搶先走入成熟的火槍時代,但要讓這種新武器形成戰斗力,還需要一段時間.

趙興正在胡思亂想,對面的遼兵開始沖鋒了.

首先是步軍正面沖鋒,騎兵則向兩翼散開,准備隨時突擊趙興的側翼.

趙興在馬上舉著望遠鏡,很納悶的自言自語:"我就奇怪了,怎麼這時代隨便揪出一個人來,考慮事情都非常有條理,可為什麼崖山之後,我們的民族精英怎麼蠢怎麼來."

趙興這番嘀咕沒有人聽見.他說的是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事,那場戰爭發生于機槍沒有發明的時代,僧格林沁指揮數萬蒙古鐵騎外加數萬萬步兵,卻只會愚蠢的正面沖擊,正面防守,完全忘了騎兵最經典的打法----包抄,迂回,抓住戰斗(火槍射擊)間隙.

僧格林沁遇到的也是三千多火槍手.那群火槍手隨身攜帶的大炮也是前裝火炮,火炮門數還不如趙興現在攜帶地多,然而.僧格林沁一舉葬送了二十多萬軍隊,使得中國最後的機動兵力全部喪失,這才導致接下來的八國聯軍吹著口哨闖進了圓明園.

為什麼趙興卻沒有這樣地運氣遇到一位契丹的僧格林沁?!

他隨隨便便遇到一名遼國將領,這名將領就非常精通騎兵戰略.狡猾的不斷用兵力試探他,企圖摸清這種新武器的弊端.以便趁機吃下它.

趙興忘了,這是宋代,


宋代是一個輕騎兵戰術蓬勃發展地時代,這個時代中國的輕騎兵使用技巧站立在世界地巔峰.此後才有了蒙古人利用輕騎兵肆掠歐洲大陸.然而,自蒙古人勝利之後.世界的文明開始倒退.中華文明至少倒退了一千年.而且自那以後,中國的各項技術如渴馬奔泉一般,頭也不回的奔向愚昧.甚至輕騎兵的戰術思想也開始走向僵化,只知道利用騎兵地速度進行正面沖……

"頑強,真頑強!"趙興情不自禁誇獎.也不知他誇得是宋軍還是對面的遼軍.

槍聲響了,兩側偏廂車里跳上了數百名士兵,居高臨下向遼國騎兵開火.依靠車廂作為掩護,士兵們情緒平靜了很多,他們大多數完美地將子彈射擊出去,當然,也有約7%的士兵將通條打了出去,他們的槍就此報廢.

至于那些完成開火動作的士兵.他們的槍中究竟有多少顆子彈.或者說究竟有沒有子彈,這就無法統計了.

"九成以上的槍打響了.很好,簡直太完美了",趙興舉著望遠鏡觀察著,又稍稍遺憾的補充:"可惜,他們太心急,敵軍還沒有進入射程就開火,射擊效果不很理想."

其實,這種效果已經很不錯了.

火槍當初進入宋軍時,是以大號爆竹的身份進入軍隊的.一直到明代,士兵都拿火槍當作爆竹使用,他們一見到敵軍的身影就拼命放槍,不是希望槍能打到敵人,只是希望槍聲能夠給自己壯膽,能恐嚇倒敵人.結果往往是等滿清軍隊開始沖鋒地時候,所有地士兵手中的火銃都槍管發燙,不能使用.

趙興地軍隊要比明軍好,至少他們見到敵軍沖鋒的時候,不認為自己手中的火槍是個大號爆竹,他們還竭力用這個火槍去殺傷敵人,而不是想放出聲響給自己壯膽.

這輪射擊嚇住了戰馬,遼兵稍稍後退,又開始了第二輪沖擊.這次,宋軍兩翼的火槍手已經調整了戰略,敵軍騎兵沖鋒的時候,兩翼全是軍官聲嘶力竭的喊聲:"穩住,穩住,聽到命令再開火,穩住."

戰場不是靜止不動,遼人騎兵在向趙興的陣營發動沖鋒,趙興的軍隊卻沒有站在那里挨打,偏廂車依然倔強的,堅持向前推進,穩穩的,如同泰山一樣沉默著向遼軍正面步兵壓過去.

步兵是炮灰,是棄卒.

面對火槍手,移動緩慢的步兵就像待宰的雞一樣,毫無反抗能力.

趙興的陣線推進到火炮射程的時候,步兵的弓箭還夠不上宋

說實話,對面的遼兵勇氣不錯,面對大炮這種未知的武器,面對氣勢高昂,唱著軍歌踏過而來的宋軍,依然沒有潰散,他們也氣勢洶洶的逼上來……

然而,也就到此為止了.

趙興直到進入弓箭射程,才充滿樂趣的下令:"開火!"

頓時,仿佛一只怪獸猛然清醒,他持續不斷的發出怒吼,吐出一團白煙的同時,噴發出灼熱的金屬雨,第一排的二十門行軍炮用霰彈方式給遼軍洗了個澡,金屬流所到之處,沒有完整的身軀,全是一片殘肢斷臂,外加渺渺的青煙.

第一排火炮完成了行進兼射擊,立刻停留在原地,炮長大聲吆喝:"清膛,快點清膛,裝藥,手腳快點."

射擊過後的火炮不得不停在原地裝填.

滑膛炮的行進間射擊,其實就是填裝好後,被人牽著,隨步兵的陣線向前推進----這種技術是趙興從一部拿破侖戰爭電影中學到地手段----裝彈手用幾根繩索牽著火炮前進.一旦准備射擊,他們立刻將肩頭的繩子釘在地上,而後火炮點火發射.此時.固定在地上的繩索其實起了火炮止退器地作用,可以讓火炮迅速複位,而後快速裝填.

然而,這種行軍中射擊.就不要指望它的精確性了.好在趙興面對的是步兵,他的火炮裝填完畢.對面地遼國步兵都處于震驚當中,他們陡然停住了腳步,啞口無言的望著身邊地慘象.

中彈的遼兵仿佛被巨石撞擊著,中彈處鮮血不停的往外滲,與弓箭不同.傷口外看不到任何殘留物,然而鮮血卻在止不住的冒.


正對火炮的幾名遼兵境況更慘.火炮一炮打出,在密集地遼兵方陣中開出一條數人寬的血胡同,第一排地遼兵被打成了篩子,渾身上下止不住的往外滲血.然而,千瘡百孔的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當即咽了氣,在他身邊的另一位卻沒有那麼幸運,他被一顆流彈打穿了肺,胸膛不斷的往外滲血,身下已經形成了一片小血窪.那名遼兵張大嘴.拼命的呼吸,然而漏氣的肺並沒有將氧氣輸送到他的血管里.他像一條跳上岸的魚,聲嘶力竭地呼吸著,身子一挺一挺,但隨著他地呼吸聲,是一片類似氣球撒氣的聲音.

不一會兒,那名肺部中彈地士兵弓起了身子,臉憋的發青,嗓子中無意義的咕咕幾聲,停止了蠕動.

前排中彈的遼兵由于火炮彈道稍高,多數在胸部中彈,後排士兵承受的是從人縫中遺漏的霰彈,他們中彈部位千奇百怪,有的人腿上連中數彈,腿骨被打折,只能躺在地上淒慘的嚎叫;有人詭異的臉上中了一彈,這一彈的威力將整個五官打爛,他們躺在地上,鮮血糊住了雙眼,聲嘶力竭的喊著:"媽的,痛,我看不見了?"

遼兵的震驚還沒有恢複過來,第二炮組已經拖著炮越過第一炮組,他們在遼軍的目光下,有條不紊的布設炮位,對面的遼兵像一根根木頭,毫無反應的看著宋兵做好了射擊准備.

"開火!"炮長下達了命令.

幾名隨兵參謀快速的在紙上畫著炮兵陣地的形狀,嘴里喃喃倒V型,這就是倒V型,大人說這個形狀代表勝利,難怪!……這陣法,孫子兵法中稱之為鶴翼,雁行,是弓箭兵最適合的布兵方式.弓箭兵,不就是大人所說的遠程打擊兵力嗎,這跟我們火槍一個理!"

蔣之奇從最初的震驚中平複過來,他側耳傾聽著炮兵一炮一炮的發射著膛內的彈丸,像好奇寶寶一樣的詢問:"趙大人,為什麼不讓炮兵一起開炮,反而要一炮接一炮,把整個大炮的威力一炮一炮的使用,豈不辜負了這等神器,我以為,眾炮齊發,地動山搖,那才能給遼兵足夠的威懾."

趙興耐心的解釋:"蔣大人,這火炮依次發射,以及倒V陣型,是我們總結了多次才摸索出的布陣方法.要火炮一起發射,一個是我不能,二是我不敢."

趙興還沒來得及解釋,蔣之奇已經用親熱的口氣,語氣輕松的調侃:"你趙老虎還有不敢做的事情?"

此刻,兩翼的槍聲也響成一片,正前方,火炮幾輪射擊後,火槍手開始出陣,邁著整齊的步伐,成散兵線向前推進,趙興擺了擺手,示意調一個指揮的火槍兵到陣營後方,布置完這一切後,在隆隆的槍炮聲中,他大聲向蔣之奇解釋:"蔣大人,你沒有發現火炮每次發射,這地都要顫一顫嗎.

這就對了,火炮將炮彈推出去,它的身子要後挫一下,這股後挫力被稱為後坐力.一門大炮發射,地面都要抖一下,眾炮齊發,大地會抖的很厲害,甚至有可能把炮口震的移位.而炮口一旦移位,它有可能朝向任何方向,甚至朝向我們自己,那就是用自己的大炮轟自己了----這事能干嘛?

再者,火炮持續的轟擊,才能給敵人接連不斷的壓力----我們的參謀算了,發現士兵在戰場上,精神高度集中,繃緊心里的那個弦,最多能堅持一刻(十五分鍾),這還是粗略測算法.我的參謀認為,只要保持戰場壓力超過這個時間,敵軍就會自己崩潰……"

此際,左右翼傳來軍官的號令聲,似乎遼國騎兵兜轉過來,准備再次沖擊.正在此時,正面陣地陡然發出一聲歡呼,炮聲嘎然而止,槍聲也顯得稀稀落落.

趙興滿意的點點頭,隨之而來的是一名參謀的報告:"大人,我們勝利了,正面的遼兵已經崩潰,他們正在四處逃竄,兩翼的騎兵也在退卻----我們勝了!"

趙興一指身後:"遼國那位韓將軍在河岸上跟我相持了那麼久,我向他展示的是防守戰,而他在試探攻擊手法.如今,我向他展示的是攻擊前進手段,他在向我展示誘擊,合擊,側擊.

我猜:他一定是用正面的炮灰步兵吸引我的注意,然後打算用騎兵攻擊我的兩翼,然而,攻擊兩翼的騎兵數量太少,根本起不到應有作用.

這幾日交手,想必那位韓將軍已經清楚了,我猜他的真正殺手锏在我們的後翼,他應該還有一支大軍在遠處兜***,打算襲擊我們的後翼."

那名參謀一咧嘴:"大人,現在他怎麼做都無所謂了,正面的步兵沒有抗住我們多久,沒有把我們粘住,兩翼的火槍手越來越摸到了防守戰的竅門,他們的攻擊毫無成效----而且,我們偏廂車里的百虎齊奔,一窩蜂都沒用上……正面遼兵崩潰的太快了,抄後路的遼人肯定沒有想到,所以,即使他現在趕到了也沒有用.我們全軍正好轉向,迎戰他的後路大軍.

學生認為,遼兵後路大軍不會來了,最大的可能是:他會襲擊我們的臨時營寨,想斷我們的後路."

蔣之奇側耳傾聽,臉上露出緊張的神情,趙興搖搖頭:"遼國的韓將軍畢竟不太了解這個火藥時代,要知道,火器部隊一旦行動起來,除非這支部隊打光彈藥,否則,任何軍隊都阻止不了它的挺進."

那參謀挺挺胸膛,用拳頭用力捶了一下胸口,大聲說:"老師,你說的對,前面哪怕是一座山,我們也要用火炮給老師您炸開----沒有人能阻擋我,沒有人!"

蔣之奇咳嗽一聲,提醒趙興:"趙大人,你說遼兵可能會襲擊我們的臨時營寨,如此,該怎麼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