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大軍閥的狐步舞 第3289章 兵臨城下


趙興沒顧上回答,先一揮馬鞭,命令全軍繼續前進,而後才扭頭回答蔣之奇:"蔣大人,我們帶出來的大炮都是行軍炮,營寨里留下的是重炮.遼國人想吃我們的重炮,讓他去.我離開營寨的時候,帥梅州已經過河,過來接應我,有帥梅州在,遼兵討不了好."

簽訂城下之盟的感覺是什麼,以前都是宋人遭遇這種事,如今蔣之奇總算知道了勝利者的感覺了.宋軍沿著封凍的潞水推進到武清,遼國南京道析津府終于派來人,這次來的遼國官員態度不那麼傲慢,他遠遠的打著一道杏黃旗沖趙興的軍隊揮舞.

在宋代之前的古中國,打杏黃旗幟是求和的意思,而不是白旗----比如《水滸傳》里宋江在梁山泊高舉一杆杏黃旗,上書"替天行道"----其隱喻是"要與朝廷和談",要招安.

宋以後,皇帝成了"穿黃衣服的"帝"",黃色為尊貴,杏黃旗不准打了,這才打白旗.

遼國這名使節舉著杏黃旗,渾身上下透露著濃厚的商人味道,他見了趙興,點頭哈腰:"這位是趙大人嗎?久仰久仰.我曾從西夏聽說過大人的威名,不想大人今日貴足踏賤地……只可惜,大人是帶著軍隊來的,而不是商隊.大人難道不知道,你腳下這片土地乃是遼國所屬?"

趙興咧嘴一笑:"原本啊,談判的事情不歸我管,我朝派出右正言蔣之奇蔣大人,希望與你國談論這次沖突,但我擔心你們遼國不會說話,惹怒了軍中兒郎,如此一來,受委屈的是我,所以我就親自來了.

我想你們遼國也知道,我朝先皇原打算在正旦舉行一個普天同慶,萬國來朝大會.我奉命護送南洋數國郡王入京朝貢,不想卻在河上遭遇了遼兵的劫掠……

此事僅僅牽涉到我,那還則罷了,南洋數位郡王也在,同時被襲,他們事後嚷嚷著,要求遼國必須給個說法.否則,遼國這就是向南洋諸國發起挑戰,是對南洋諸國的極端蔑視----南洋諸國國雖小,卻也不該受人欺辱.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不惜流血!

南洋諸國尚且如此,我大宋呢?我大宋南洋海軍護送貢使入京.卻遭到了卑虐的,背信棄義的搶劫,我朝貢使路經遼國,竟然遭到遼國正規軍的搶劫,我皇臉面何存?所以,遼國這次若不給出個說法.敝國朝野上下絕不肯干休."

趙興說這話時,蔣之奇就在他身邊.

原先蔣之奇還有點怨恨趙興擅自行動.挑起了兩國大戰,聽趙興這麼一說,他肚中也多了幾分怨氣,插嘴說:"沒錯,我朝先皇原擬于正旦舉行普天同慶,在這個天下萬眾舉目的時候,各國朝貢地貢使竟然遇到了襲擊----我朝要不討個說法,臉面何存?

南洋諸國,以及高麗,倭國,勃泥等等國家都在看著,看我們怎麼維護諸藩國的體面.這事又怎能善罷甘休----要知道.你們襲擊的是交趾兩位郡王,外加蒲甘國的一位藩王.遼國不給個答複.我大宋不甘心,交趾,蒲甘不會甘心."

那遼國使節笑嘻嘻的看了蔣之奇一眼,問:"我奉副樞密使王師儒大人所托前來會談,這位大人就是蔣之奇大人嗎?我們前面派出幾個使節,都被你們轟殺了.如果宋人真想談判,王師儒大人會在武清城中與蔣大人會談,否則的話----我大遼正在調集百萬兵將,誓與你們不死不休!"

趙興插嘴:"你沒有回答我的話:為什麼我們會遭受襲擊,為什麼簽訂澶淵之盟地遼國,會在公眾通行的河道上攔路搶劫我大宋?我們不是有盟約麼?遼國正規軍想搶劫,到自家院子里搶啊,為什麼他們習慣到宋國境內搶?

至于你說到百萬兵將,讓我回答你:雖然這次我只帶來了三千人,但我大宋有一萬萬人,有三百萬士兵,你那百萬兵將----在我的大炮面前,岩石也要讓步,如果你們願意戰,那就來吧!草越密,越好割."

那名遼國使節一躬身,語氣謙恭起來:"大人,怎麼談判---超出了我的職權,我也就是王大人臨時抓來地報信人,只負責把王大人的話轉告你,至于我本人……我本人對趙大人地經商手段十分欽佩,以前我與臨海軍打交道時每常想去拜候.為次,頗結識了幾個迅猛獸商行的人,王樞密也是為這個才遣我而來.

今日何幸,得親眼結識大人……大人,某個人對趙大人經商手段,欽佩的無以複加,趙大人,某已傳完王大人的話,大人若不滿意,自去跟王大人說……這個,某可不可向大人討個牌子,今後,與臨海軍打交道起來,得個折扣……"

蔣之奇眼珠子都快掉了出來,有這麼做使節的嘛,這,未免太離譜了吧.

更離譜地是,趙興身為宋國大臣,居然能讓遼國臨海軍決定給予誰折扣……等等,貌似臨海軍是遼國唯一的水軍,怎麼,他們----商人……餓神呀,夫子啊,釋迦摩尼,李道君……快出來看稀罕!

趙興倨傲地在馬上回答:"我要求賠償!賠償額多少,我自與王師儒談.我的將士一路走來已了,你回去傳訊:令武清縣給我打開大門,我的士兵要進城休息.再轉告王大人,我答應他的請求,會談地點就設在武清城內……什麼?嘿嘿,如果武清縣不打開城門,我就用大炮轟開城門,讓武清縣見識一下我的怒火."


那使節笑眯眯的告辭,回頭還千叮嚀萬囑咐,要求趙興記得給他一份號牌.趙興望著他戀戀不舍的背影,歎息道:"遼國完了!吾今日方知遼國已露亡國之象."

蔣之奇知道趙興的意思,後者的意思是說:遼國派出一個使節,都想著乘機撈點自己的好處,如此國度,若不亡國那是天理難容.

"兵法云: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趙大人.不可大意,焉知對方不是惺惺作態,以作驕兵之計?"蔣之奇好心提醒.

趙興淡笑:"絕對地實力面前沒有詭計存身之地……兒郎們,擺好大炮,准備敲門!"

宋軍腳步沒有停歇,直接圍住了武清南門,擺出攻城地架勢.布設好炮兵陣地,靜候答複.

寒風呼嘯,武清城頭寂靜無聲.宋軍立于城下,像一朵火紅的花朵盛開在白皚皚地大地上.宋軍呼出的熱氣變成霧,不一會兒.霧又變成冰碴,天氣顯得愈發冰寒,空氣中仿佛彌漫著死神的味道.

寂靜中,蔣之奇哈著手,憂心忡忡:"離人.\\\\\雖然與遼國訂立城下之盟頗長我大宋士氣,然.武清縣深入遼境數百里,萬一我們入城後,遼人大軍云集,將我們圍在城內,該如何是好?"

說話這功夫,武清城頭喧囂起來.趙興眯著眼睛打量城頭,城頭開始出現一群惶惶不安的平民百姓,他們手里拿著簡陋的木槍,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膽戰心驚地望著城外.

趙興觀察一番後.回答:"蔣大人.不用發愁,創造與因循守舊之間隔著一道難以想象的鴻溝.那是先近與落後地差別所在.華夏文明到了我宋人手里,創造層出不窮,比如火藥,比如活字印刷,比如指南針.而到了遼人手里,他們只是一群生活在契丹人陰影下的奴隸,哪有什麼創造.

我們打仗有火炮,士兵有羽絨服,睡袋,保暖帳篷……,而遼人沒有這些,他們只能依靠身體的強壯來對抗自然環境.現在是冬天,氣候是人類最大的敵人,這個敵人對大宋對遼人一樣冷酷.但我地士兵擁有重重保護,遼人想跟我們耗,那就來吧.

現在,我們必須進城,進城後我們更擁有了溫暖的房子.遼人真打算把我們圍在城中,這個冬天他們會很難熬.他們地保溫手段本來就遠不及我們.等我們進了城,以我們的裝備程度,我們能夠保證隨時全員出戰,遼兵露宿在城外,能做到這點嗎?兵法云:天時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剛才那名遼人使者向我們展示了遼人的分奔離潰,比人和,遼人已不如我.地理之險在于遼人,但等我進了城,遼人又不如我!

至于天時----蔣大人,請記住現在是冬天.冬天里,遼人各個部族都貓在帳篷里越冬,在這個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時代,想在茫茫雪原,一個帳篷一個帳篷集結大軍,等他召集齊備,我估計春耕都結束了!而我只要再有一個月的時間,就能把除魔軍就會調到黃河北岸,除魔軍在云南高原訓練了半年,在雪原上,遼人斗不過他們.

最重要地是:一個月後,黃河也該化凍開凌了,化凍後的黃河是我地天下,遼人再想困住我,那還需要我的同意,需要跟我屁股後學一百年劃船技術."

安慰好蔣之奇,趙興沖一位參謀一擺手,那參謀揮著軍旗沖向南城門,沖城上大聲喊:"開門,大宋,廣南東路朱雀軍,命令你們打開城門,否則,你們將被毀滅!"

武清城頭轟地一聲炸了窩,似乎上面的官員正竭力尋找主事人出面,百姓已開始東躲****,幾個受不了緊張氣憤的遼兵開始揮舞刀槍,城頭上濺出鮮血---這使得城頭混亂越發厲害.*****

趙興可沒有等他們做決定的意思,他揮手命令炮兵推炮上前,開始填裝攻城彈.

所謂攻城彈,就是足量的火藥,實心鐵球炮彈,外加直射火力.

趙興這種動作,讓蔣之奇看的直皺眉頭,這種行為,分明是不打算給武清縣選擇的機會.

然而,蔣之奇的擔心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吱吱呀呀的一陣響聲,武清縣城門打開,一名縣令模樣地人領先走了出來,身後還跟著一名契丹將軍,他們站在城門洞.沖趙興這里拱手.趙興一見,大喜過望,一揮手,士兵們樂顛顛地沖向城門,趙興在背後嘟囔:"果然!遺憾!"

蔣之奇插了開,好奇的問:"果然什麼?遺憾什麼?"


沒等趙興回答,蔣之奇又繼續補充:"趙大人.與遼國發生小沖突這還則罷了,如今攻取遼國一個城市,樞密院卻沒有對此事發布任何一個命令,這事有點過分."

趙興剛一張嘴.蔣之奇又搶著說:"趙大人,以前章相……章大人曾說.你地商隊與遼國有聯系,故此,你的遼國信息最准確----你剛才說果然,難道你早知城內遼人不會抵抗?如今城內情況如何?"

看到蔣之奇又堅持不懈地把問題繞了過來,趙興跳過了第二個問題.回答第一個:"我很遺憾----先前,遼人攻打我的營地.我向他們展示了火炮防守戰.後來,我攻擊前進,向他們展示的是火器的野戰能力……

但不知為什麼,此戰遼人動用的兵力太少,僅僅比我兵力稍多.我在遼人的土地上打,他們卻一直沒有增兵----沒有,整個交戰過程中,雖然敵將很狡猾,但他兵力兵力減員後,一直沒有增加新戰力.\\\\\你說.這事不奇怪嗎?

現在我兵臨城下,原本想給遼人展示一下攻城手段.但遺憾的是遼人不給我這個機會.怎麼會這樣?這還是千年大國嗎?"

蔣之奇卻沒有趙興那份閑心,他望著來迎接地遼國官員,望著跑步入城的宋軍,嚅囁的說:"大人,我左思右想----不能進城呀!進城就把事情鬧大了.澶淵之盟後,我宋軍私自奪占遼人一個城市,遼人肯干休嗎?這怎麼辦,這怎麼辦……"

片刻工夫,朱雀軍士兵已經控制了城門,部分士兵登上城樓,驅散了城牆上的守兵,沖城外士兵招手,趙興勒住馬,下令:"先調四個都出去,控制四個城門.而後再派遣兩個都地士兵,控制縣衙與府庫.炮兵隨大隊人馬入城,保持隨時發炮狀態,奪占武清軍營."

布置完這一切,趙興扭頭對蔣之奇說:"蔣大人,你是來談判的,是吧?我們手上地籌碼越多,越好跟人談……你放心,現在著急的是遼國人,你何必替遼人擔憂?"

天氣很寒冷,蔣之奇卻熱汗不止.他跟隨趙興的馬隊,邊往武清縣城走,邊難以置信的喃喃:"竟然是這樣,這就是與大宋相持了數百年的遼國?兵臨城下,竟然沒有一個放箭地人?!"

這問題的答案就是剛才蔣之奇所問地第一個問題,趙興當時說了一個"果然",是因為他記起,當女真人攻破遼國都城的時候,曾說過:遼國只有一城的忠臣.

說這話的意思是,遼國全國唯有一個城市抵抗到底了,其他的城市都是應聲陷落.

金人說這個話是在二十年後,沒想到在他們說這話之前二十年,遼國官員已經對入侵失去了抵抗興趣,這就是蔣之奇發出的疑問----這還是遼國嗎.

城門洞處,那名遼國文官拱手向趙興行禮,口稱:"本官,武清知縣何好古.這位是武清詳穩蕭禿餒,奉令迎候大人!"

何好古介紹到那名武官,那武官滿臉的諂媚笑容,討好似的沖趙興拱著手,腰彎的九十度不止.

"詳穩"是契丹語,漢語就是"將軍"的意思.又譯"相溫","詳溫","襄昆","桑昆","想昆"等等.清朝改譯作"袞索倫語",意為理事.

遼人地"詳穩"並非專指某一品級地職官,而是將軍,長官的一種通稱.

趙興好奇地打量了那名武官一眼,從馬上俯下身子,問:"我在黃河邊上遇到了一支很能打的軍隊,那支軍隊與我纏戰不休,蕭詳穩是那軍隊出來的嗎?或者,你知道那支軍隊是誰統領的?"

蕭禿餒訕笑了一下,回答:"大人,那是信安軍一部,另外還有崇義軍,廣順軍精銳,由崇義軍節度使韓資讓,廣順軍節度使,禦史中丞韓君義統領."

趙興趕緊問:"這支軍隊哪里去了?我很想見一見兩位韓將


蕭禿餒不好意思的撓撓頭,回答:"大人.禦史中丞韓君義大人數天前受了重傷,傷重不治,已經故去了.今早晨,崇義軍節度使韓資讓迎戰大人,也受了輕傷,退下來的軍隊轉攻河岸----也就是你們登陸的臨時營地,結果遭到難以想象的反擊.我得到消息說,韓資讓大人再受重傷,這次傷的很重,軍隊已經崩潰了."

趙興哦了一聲.關心的問:"奇怪……很遺憾----我保證與韓大人的傷亡無關,韓大人很英勇.可惜我沒能在戰場殺了他……嗯,從海邊到這里,唯有一座縣城,是武清.現在天寒地凍,韓資讓大人受了重傷.他能退到哪里?

你若有韓大人地消息,請轉告他:首先請接收我的哀悼.我雖與他是戰場上的敵手,但我們各為其主,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很欽佩韓大人的軍事才能,若他沒有地方養傷,請來武清縣,我保證他的安全."

稍頓了頓,趙興轉向何好古,又親切的說:"何大人請放心,我們是來談判的.本官:敷文閣學士.檢校樞密院詹事,兩廣轉運使,南海巡閱使,廣南東路水步馬三軍鈐轄,領本路經略使,廣南東路鑄錢司都大提點提舉鑄錢事,趙興趙離人.

這位是朝廷地右正言蔣之奇大人.我們已經與你們的副樞密使王師儒聯系過,雙方正打算和談.我權借你這武清縣駐兵,你放心,我大宋都是仁義之師,威武之師,就喜歡整頓低俗,絕不禍害百姓----你家中那些低俗的金銀財寶多嗎?"

蔣之奇趕緊保證:"仁義之師,絕對是仁義之師,不低俗!"

其實"仁義之師"是個笑話,軍隊就是用來殺戮的,用仁義道德對付長矛大刀,子彈炮彈,那純粹是搞笑,是用來忽悠人地.

對面的兩名遼國官員聽了趙興地話,兩眼上翻,露出白眼仁.

何好古首先反應過來,他貌似熱情的單手往里引:"請請,貴軍請進."

其實不用何好古往里請,宋軍正在跑步進入武清縣,漫長的隊列如同一條游龍,綿綿不絕,綿綿不絕經過這些人身邊,城門得空洞里回想著他們的腳步,踏碎了武清城的死寂……

何好古無視宋軍地入境,以主人的姿態發出邀請,趙興正好需要這邀請,他順水推舟地回答:"武清縣,肖祥穩,兩位大人是地主,先請,請兩位大人頭前引路."

兩位遼國官員不尷不尬地轉過身去,引領趙興與蔣之奇往城里走.

蔣之奇很好奇,他第一次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一個遼國城市,興奮的連轎子也不坐了,竄到趙興身邊,仰首挺胸地步行隨兩名前導往縣衙走,邊走邊東張西望.

蔣之奇在望什麼?

他在望刺刀下的遼國百姓.那些漢人百姓臉上掛著屈辱,夾雜著恐懼的神態,默默無言的望著這支同胞軍隊進城,但他們臉上雖然也有憤怒,更多的還是順從----憤怒下的順從.

在縣衙坐定,趙興張口問:"道宗陛下如今在哪里?"

何好古扭臉沖蕭禿餒使眼色,蕭禿餒回答:"陛下上個月在炭山,本月初,如沙嶺;壬申,耶睹刮諸部寇西北路,有傳言陛下望祠木葉山."

趙興望了蔣之奇一眼,蔣之奇也露出難以置信的目光.

一國皇帝居然到處跑,國家有事都不知道該去何處尋找.

然而,就是一個這樣的國家,讓大宋吃了大虧,被迫簽訂了澶淵之盟,大宋每年要向遼國朝貢,交納貢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