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炸炮三局



第三章 制器之器

炸炮三局

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李鴻章發現太平軍用洋槍,尤其李秀成的部隊洋槍最多,最不好打。他由此得出結論:外國“炮火絕妙精厲”,“只有用洋人的軍火才能制服太平軍”。1862年6月,李鴻章的淮軍中出現了洋槍隊。洋槍殺傷力有限,李鴻章很快領悟到 “西洋兵法是以炮為主,以槍為輔”,而計劃練成萬人以上的炮兵,盡快將太平天國鎮壓下去。

新式炮兵裝備的炮,須是洋炮。當時洋炮有長炮、短炮兩種。長炮即加農炮,又分12磅、24磅、32磅等數種。12磅以下屬輕炮,多用于野戰,有效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3500米;24磅以上屬重炮,多用于近距離的攻城奪池,或者用來裝備要塞。短炮類似于今天的迫擊炮,又叫田雞炮,因其形狀如怒吼的青蛙而得名。這種炮炮身短小,口徑頗大,發射時固定在45度角,通過增減炸藥來控制射程遠近,可用于野戰,也可用于攻打城池。洋炮炮彈有實心彈、榴彈等幾種,其中榴彈殺傷力和破壞力最大。

購買洋炮和炮彈,花費浩繁。英人從英國軍艦上偷來的一顆12磅炸彈就賣三十兩白銀,一顆破的銅帽也要十九兩白銀。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控制了全國商業中心上海,稅收可觀,又享受諸多特權,但時間長了,經濟上也難以為繼。于是,李鴻章向清廷奏准自辦軍火生產。

李鴻章首先調早有此志的丁日昌從廣東急赴上海主持建造兵工廠。丁日昌還沒趕到上海,李鴻章就迫不及待先派參將韓殿甲設一局開始制造軍火。丁日昌趕到後,李鴻章命他再設一局,專門仿造國外各種新式炮彈。有了這兩個局還不夠,李鴻章又命知州劉佐禹與“英國專家”馬格里共同主持第三局制造炸彈。李鴻章將三局合稱為“上海炸炮三局”,當時人則統稱它們為“上海洋炮局”。

炸炮三局所造之炮為輕便的迫擊炮(田雞炮),生產能力較為低下,一個月統共才造六七尊。三局中劉佐禹、馬格里之局用了許多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西方機器,雇用了不少洋工匠。韓殿甲、丁日昌之局沒有這樣的條件,只能用中國工匠手工生產。一個月下來,劉佐禹、馬格里之局生產炸彈四千多顆,而韓殿甲、丁日昌兩局合起來不過六千余顆。後來,劉佐禹、馬格里之局由上海遷往蘇州稱蘇州洋炮局,廠址就設在太平天國的納王府,馬格里經李鴻章允准,又從國外購買了一批機器,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一個星期即可生產兩千枚炮彈,還能制造各種規格的開花炮,把上海兩局甩在了後面。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後,將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改為金陵制造局,始終將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李鴻章的洋炮局越辦越有名,由此成為公認的洋務派首領。李鴻章說:日本學習西方成功了,我們也一定能夠成功。照此發展一百年,中國可永遠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