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薦:尋找外星人-最後的迷題(6)

第六章UFO(飛碟)的制造秘密 莎披:你有否聽聞以下這則神話? 這是一則“馬里”的神話,名叫“巴蘭紮和法羅” 1、約神 世界最早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具有活動能力的空洞“格拉”,“格拉”生下一個能發聲的“雙體”,“雙體”不斷變化,形成一對“格拉格拉”。“格拉格拉”生下“佐蘇馬萊”,意為“涼的鏽鐵塊”,一種堅硬發光的物質。 “佐蘇馬萊”不停地運轉變化,在兩個“格拉”之間發生了猛烈的爆炸,創造出一種堅硬強大的物質,這種物質劇烈地震蕩著朝下方降落,從中分裂出意識,這種意識又轉移到能夠喚起自我意識的物體上。于是在創造過程中出現了二十二種成分組成的約神和二十二個螺旋。二十二個螺旋飛快旋轉,“攪和”著約神,產生出了聲音、光、一切物質、行為、感覺。于是,從約神那里誕生了第一批強大的生物——參與創世的佩姆巴和法羅。 2、大樹巴蘭紮 佩姆巴在空中隨著旋風不停地旋轉,旋轉了七年,變成了一粒種子落在地上,轉眼間長成了一棵大樹,稱為巴蘭紮。巴蘭紮開花、結果。當果子落到地上腐爛了的時候,樹也干枯而死,只剩下一根樹干,成了佩姆巴的化身。佩姆巴移動著光禿禿的身軀,一陣風吹來,把佩姆巴身下聚集的果實吹到一堆土上。佩姆巴遂用唾液攪拌著摻和了腐爛果實的土堆,把它捏成人形,並賦予它靈魂。五日之後,一個女人誕生了。佩姆巴給她取名為“穆索·科羅妮·昆迪耶,並娶她為妻。她為世界生育了各種動物和植物。這時,佩姆巴請求妻子把他栽到地里。妻子答應了他的要求,剛把他放入土中,他就生根,重又變成了大樹巴蘭紮。 自此之後,佩姆巴便稱為巴蘭紮。 高國新:這是“馬里”的神話,但我從未聽聞“馬里”這個地方,更不要說曾經聽說過這則神話。 莎披:沒關系。現在既然你已經聽過這則神話,你有什麼感覺呢? 高國新:關于“約神”那一段神話好像很神秘,感覺跟一般神話不同,聽起來像是“物理論文”。 莎披:是的,其實這是一篇告訴人類宇宙秘密的神話,在幾千年前我父親他們把宇宙的秘密告訴給“馬里”的居民,上面這段神話和他們最初告訴給“馬里”居民的神話雖然有出入,但還是有六成左右是相同的。 高國新:其實我也知道有很多神話都是真的。例如《聖經》中一些故事中所提到的城池雖然在很早之前已經化在廢墟了,但有一些城池仍然被人們所發現,而且還被證實是《聖經》中所提到的城池。所以我還是有些十分相信神話的真實性或者相信它們隱含著一些人類未知的信息。 莎披:就“廣州”而言,相傳先民都是以漁獵為生,約公元前300年,有五個騎著白羊帶著六出稻草的神仙來到“廣州”,然後教當地居民耕種的方法,這才改變了居民的生活習俗。這種傳說聽起來不是太可信,但是如今的考古學家剛剛才證實“廣州”在秦朝之前的時期的確是以漁獵為生*。當然還沒有人證實曾經有神仙來過,但是廣州的先民漁獵習俗的突然改變的而且確是真實的。 注:位于廣州番禺南沙經濟開發區的珠江口,近日才發現基本土斷定為夏商時期的沙丘遺址,出土和采集石、骨器百余件;陶片數萬片。據廣州市考古所所長馮永驅介紹,這是該所最近主動發掘的一大收獲。據了解,整個遺址分布面積近萬平方來,目前發掘面積4600平方米。專家稱,本次發掘從發現范圍、出土器物種類論,是廣州先秦考古中最大、最多的一次,它對珠江口岸特別是廣州地區先秦曆史、地理的研究都具有寶貴的價值。 沙丘遺址位于珠江出口處虎門水道西岸大角山的坡角下,考古現場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向珠江。從目前發掘出土的文物看,石器包括有肩或有段的斧、鎊、穿孔石鏟、刀、礪石等;陶器的種類和器型較多,有釜、罐、缽、盆、支座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少量泥制陶,紋飾有繩紋方格紋、幾何印紋、鏤空等。其中多是在遺址南區出土大量的陶片、石塊、紅燒土、貝殼等,其中多是挖土和打魚工具,由此可推論廣州先民當以漁獵和采集為生。 高國新:當地居民改以耕植為生之後,廣州變得物質豐盛。秦朝的人在考察過繁榮的廣州之後決定在廣州設郡了。我想如果古代廣州居民未曾改以耕種稻米為生,秦始皇並不會在廣州設郡,更莫提稍後建都在廣州的“南越國”*。 注:當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中國,其征服嶺南後在嶺南地區設南海﹑桂林和象郡,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今廣州),因此廣州以此作為建城紀年日(發生在公元前214年)。而傳說神仙降落廣州的年份為公元前300年,亦即是說廣州先民在改變飲食習慣後100年,秦始皇見當地豐物埠才在廣州建郡。 莎披:其實很多神話都有某一特定意思,例如上文提及過印度的“普拉納斯”這部神聖典籍,這部經書告訴我們:“凡地上的一年等于天上的一天。”其實這段經文暗示了一個科技知識,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的相對性在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于光速時變得特別值得注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的宇航員每經曆一天,對地球上的人來說就是一年。 當然,人類現在認為以現時的科技實現接近光速旅行十分困難,但是以飛碟進行接近高速飛行卻不是太困難。在我告訴你飛碟的制造秘密之後你就會知道了。 高國新:我已經等了很長時間了。 莎披:首先應指出現代人類科學的不足之處,現代科學家已經發現第12*種基本粒子了,但科學家們仍有所不知,在物質界還存在第13種基本粒子,這種基本粒子和其它粒子相比較,是最重要的,因為十二種基本粒子都是由于這種粒子而產生的。這種基本粒子質量為0,並且不能通過任何儀器探測,只能通過實驗證實其存在。 注: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最近宣布了一個曾令許多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發現:人們苦苦尋找了20多年的τ(陶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終于被找到。這一重大發現,標志著粒子物理標准模型中所說的12個基本粒子已經全部被探測到。 22年尋找路 1978年,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家馬丁·佩爾和同事發現了τ輕子,在理論上這意味著τ中微子的存在,因為中微子是輕子的“前輩”。但是,由于τ中微子幾乎沒有質量,又不帶電,且幾乎不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因而一直難尋蹤跡。 1994年,兩個“天才設計師”———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生維多里奧·保羅內和費米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拜倫·倫德伯格提出了建立“τ型中微子直接觀測器”的構想,這一想法得到費米國家實驗室的支持,並在兩年後建成了觀測器。 從1997年起,54位來自美國、日本、希臘和韓國的科學家在費米實驗室合作探測τ中微子。他們用粒子加速器制造一股可能含有τ中微子的中微子束,然後讓中微子束穿過“τ中微子直接觀測器”內一個約1米長的鐵板靶。這一鐵板靶被兩層感光乳劑夾著,感光乳劑類似于膠卷,能夠“記錄”粒子與鐵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物理學家用3年時間從靶上的600多萬個粒子軌跡中鑒定出了4個表征τ輕子存在和衰變的痕跡,這也是表明τ中微子存在的關鍵線索。τ輕子的痕跡被科學家拍攝下來,並在計算機中形成三維圖像,其主要特征就是其軌跡里有個結,這是τ輕子在形成後迅速衰變的表現。據估算,幾十萬億個τ中微子中只有1個與靶中的鐵原子核相互作用並生成一個τ輕子。由此,科學家第一次找到了τ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證據。 粒子物理標准模型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原子核在衰變前後的能量不一致。瑞士物理學家泡利在1931年最先假設有種新粒子“竊走了”能量。後來的發現證明泡利的假設是正確的,物理學家費米遂將這種微小的中性粒子稱為中微子。中微子質量可能只有電子的百萬分之一,是亞原子粒子中“最靦腆”的粒子,因為它們無處不在、以光速飛奔,卻幾乎不與周圍的物質作用。在自然界里,中微子產生于太陽內的放射性衰變過程,或者宇宙射線中。 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的成員,分為三代。本世紀六七十年代,格拉肖、溫伯格和薩拉姆三位科學家對基本粒子進行了分類,提出粒子物理學的框架是標准模型,即物質由12種基本粒子構成。它們包括6種誇克和6種輕子。誇克和輕子的大小不足原子的十億分之一。 誇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頂,共6種。輕子分為三代,第一代包括電子、電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μ(繆子)子和μ中微子;第三代包括τ子和τ中微子。第一代電子中微子和第二代μ中微子已分別在1956年和1962年通過實驗被證實存在。 1982年,費米實驗室的科學家用實驗支持了τ中微子存在的假設。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證實τ中微子是標准模型中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輕中微子。 高國新:這種粒子會有這麼神奇嗎?一種粒子就能產生十二種基本粒子。 莎披:是的,其物理原理與量子力學中所提到的量子物理概念有相似之處,總之它們就像幽靈一樣*。 注:量子力學證實,任何物質均是由無數個忽現忽隱的幽靈粒子累加起來的效果,原本空無一物的空間有了某種變換的質地,盡管這是一種模糊的不實在的質地,總之大自然的所有粒子都是這麼動蕩不安。 例如我們永遠不能將電子跟其所帶有的幽靈粒子(一種被物理學家認為是穿在電子身上的看不見摸不著轉瞬即逝轉瞬又來的一件大衣)分離開來。當有人問“會麼是電子”時,我們不能說電子就是那個小粒子;我們必須說電子是不可分離的一整串東西,包括跟它在一起的產生力的幽靈粒子。 手 機 用 戶 請 登 陸 隨 時 隨 地 看 小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