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京畿之二

3,朱元璋為什麼會痛恨知識分子

大明王朝結合當時的社會特色,沒有全盤接受孔孟之道.對待儒家理論如此,對待知識分子,朱元璋也是如此.和中國曆史上,那些對知識分子的理解,只停留在"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的皇帝們相比,朱元璋認為,知識分子是可以幫他粉飾天下的人.他需要知識分子.但對于知識分子,和對開國功臣們一樣,他也是充滿了猜忌與懷疑.朱元璋的這種心態,據和一件事有關.

元末明初,朱元章與許多起義領沒有經曆過正規教育,比如張士誠,他名叫張九兒,本是泰州的一個鹽販子.後來起義事業做大後,嫌自個名字沒有文化,就請投靠他的文化人,給他重新取個叫得響的名兒.這群人表面上對張謙恭得很,骨子里看不起張九兒,所以給張九兒取了"士誠"這個名字,這個名是什麼意思?

有人告訴朱元章,"士誠"二字出自是《孟子》里的一句話:"士,誠人也."合起來便是,士誠人也!

這些文化人,借用給張士誠起名的機會,罵張士城人得志!只是可惜張士到死可能都沒有弄明白!

"這些文化人太壞了!"朱元章心里深深地記住了這一事件,時時怕文化人算記他,諷刺他,平時閱讀公文,如發現"生",他就疑心此人諷刺他曾經為"僧";某人折子上寫了"作則"兩個字,朱以認這個人諷刺他曾經"作賊",等等,只要你給了他想象的空間,他肯定要取你性命.

孟子事件,結合張士誠取名事件,朱元璋對知識分子的看法,發生了一些變化.他一邊采取拉籠高壓的政策,讓知識分子完全馴服在皇室威權之下,為自個兒所用.另一方面,對于自己猜忌的,與自個兒不合作的知識分子,朱元璋采取搞文字獄的形式,進行政治迫害.所以在朱元璋之世,搞出了許多文字獄.

4,朱元璋與思想襟固.

幾百年之後,我們再回頭看朱皇帝的知識分子政策,從對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角度來,朱元璋是"一貫正確"的.一方面,他下令讓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國家在選拔過程中,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只要能通過國家考試,許多人"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但他此時已經明白了兩手抓的道理,對于皇家集權不利的思想,從朱元璋開始,就動用國家權力,進行壓制!有許多人認為,咱中國人的思想,到明清兩朝,被嚴重襟固.而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清之際,砍向中國古代思想自由第一刀的家伙!

自此之後,到晚清滅亡,許許多多的中國人,思想越活越僵化,越活越呆板.在國內,就有學術專家們提出"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觀點.(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與蒙古人,于崖山一戰,徹底敗北,20余萬人全軍覆滅)在國外,也有日本學者提出:中國人自南宋之後,就開始退化之.此觀點可能不全對,但也不無道理.

蒙古人入侵中國,他們作為軍事強大,而文化落後的民族,對中國人進行思想壓制,可以理解.但朱元璋一統中原之後,他對中國人的思想,同樣地進行了高壓的政策.同時,他對于孔孟之道搞修正主義,把適合皇權統治的一部份,無限放大誇大.最後只僅僅是儒家孔孟之道很很的一部分,因為皇室的需要,被浮誇成了儒家的全部.在一個獨裁,極權的國家里,如果選擇了某一思想,作為這個國家的國教,則按照統治者的欲望,這一思想學的每一個文化細胞都必須為極權服務.

遠古的孔孟之道好象達不到這個要求,所以很純正的孔孟之道,如"中庸","和諧"等的思想,或被皇權剪裁,或被國家刪除,或被打入思想的冷宮.


自明至清,國家雖然還打了儒家的旗子,籠攬人心.但這一時期的儒學,僅僅是籠在皇權外殼上的一件外衣,而其內核獨裁,是極權與專制.學術大師們,對中國古代的這種現象,給起了一個學術名字:外儒內法!

外儒內法的結果,是權力階層,越活越爽,他們給民眾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大,他們控制民眾的手法,一天比一天多,他們對民眾控制的方式,也是一天比一天複雜.民眾在一天又一天壓力之中,被臣服,被馴服.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中國人》一書中:咱中國人培養忍辱負重的能力,就象烏龜培養自個兒的甲殼一樣.

確實在這種獨裁,極權,高壓的體制里,民眾只有向烏龜學習,才能活下來.所以經明清兩代,咱中國人之中,自由思想的人少了,思想解放的人少了;而屬烏龜的人,屬綿羊的人,卻是越來越多!

這就是朱元璋這類皇權的獨裁者們,想要的結果.他們認為,把一群人變成烏龜,或者綿羊,比把一群人變成人,好統治得多.所以,為皇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給近代中國,開了一個很壞很壞的頭!

5,分封

為了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擺平了功臣集團,還想出了"馴服"知識分子的政策.但曆來皇權的敵人,不光光是拿槍杆子的武將,及一些有野心的,拿筆杆子的文化人.在中國民間,總有一些不怕死的陳勝,吳廣,他們也在想著,"王候將相甯有種乎",想著"江山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就是朱元璋本人,也是從一萬萬人之下的叫花子,變成萬萬人之上的皇帝.拋開迷信的天命之不談,朱元璋可以從一叫花子變成皇帝,在中國鄉間,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民眾,難道不會為朱元璋的成功心動?

為了防止種種可能性,朱元璋想出也為大明王朝設置"屏藩"的主意.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後,據是以宋,元之滅亡為戒,(朱元璋認為,宋,元所以滅亡,一部分原因是中央政府過于孤立.)所以他封皇二子朱梜,為秦王,封地西安;封皇三子朱棢為晉王,封地太原;封皇四子朱棣為燕王,封地北平……共選項出皇子,皇孫十人,皆封于全國要沖之地.洪武二十四年,又封了一批皇子,前前後後,共封二十四位皇子,為藩王.

二十四位藩王,在各自封地,可以擁有軍隊,最大的藩王可以擁有二萬人左右的武裝,最的藩王,也有權擁有數千人的軍隊.而且他們在封地內,還擁有民政,司法,任用官吏等權利.所以二十四位藩王,就等到于把大明王朝劃去了二十四份.

分封之初,就有人擔心,大明王朝會重蹈漢王朝七王之亂的舊轍,藩王們總有一天,會尾大不掉,危及中央王朝.但朱元璋沒有當回事.其時明王朝距離劉漢王朝,時間過于久遠,而宋,元兩朝,近在眼前的案例,迫使朱元璋采用分封諸王之法,結果為日後"莫逐燕,逐燕燕高飛"讖,創建了現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