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引子評說(1)



引子評說


曾國藩仿佛一位神秘的曆史老人,讓人對其充滿了興趣與迷思。說不完,道不盡……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著名學者。


曾國藩出身農家,少年得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得舉人,十八年高中進士,年僅二十八歲。道光二十年(1843年),得授翰林院檢討。二十七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八年連升六品十二級。任京官期間,曾國藩廣識京師有道之人,治義理、考據、辭章之學。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事起,曾國藩屢向清廷冒死獻策。二年,曾國藩典試江西途中母親病故,回鄉服喪。不久,奉命在鄉舉辦團練,即“湘勇”。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曾國藩所辦湘軍初具規模,與太平軍轉戰長江中下游地區。湘軍力量不斷壯大,漸成對抗太平天國主力。“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曾國藩賞加太子少保銜,成為當時漢人權位最重者。因剿滅太平天國、撚軍有功,曾國藩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得封云騎尉世職。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因辦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兩江總督。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死于兩江總督任上,享年六十一歲。死後清廷追贈其太傅,諡號“文正”。


曾國藩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余年來,後人對他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譽之者贊其為“中興第一名臣”、“中國曆史上最著名人物”;毀之者稱之為“漢奸”、“劊子手”。


曾國藩死後,清廷頒發上諭:“其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我們從民國初年修纂的《清史稿》中,可見清廷官方對曾氏的總結與評價:


“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鹽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卷,又慨古禮殘缺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按:即戚繼光)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制、營規,其于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淨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才,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于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踏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取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


李鴻章長兄、湖廣總督李瀚章尤其對這位同僚意志之堅毅、為人之謹慎贊賞有加,認為:“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的何璟也對這位前任由衷敬佩,認為他的功勞大大超過了唐代名將郭子儀。


曾國藩幕僚、早期啟蒙思想家薛福成認為,曾國藩最成功之處在于育人用人之道:


“自昔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之眾寡,判功效之廣狹。曾國藩知人之鑒,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于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絕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獎人傑,尤屬不遺余力。嘗聞曾國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當以節烈稱。’後乃專疏保薦,以應求賢之詔。胡林翼以臬司統兵,隸曾國藩部下,即奏稱其才勝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國藩經營軍事,亦賴其助。其在籍辦團之始,若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伍,均以至誠相與,俾獲各盡所長……曾國藩又謂,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曆練而成。故其取人,凡于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獎勵,量才錄用。將吏來謁,無不立時接見,殷勤訓誨。或有難辦之事,難言之隱,鮮不博訪周知,代為籌畫。別後則馳書告誡,有師弟督課之風,有父兄期望之意。非常之士與自好之徒,皆樂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