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聖軍整編(上)

第二十三章聖軍整編(上)

農曆五月初五中午,馮紹光召集眾人,正式宣布:從即日起,對拜上帝教進行改組,日常稱之為聖教,廢除自己太平天國南王稱號,改封太平聖王,日後太平軍一律改稱為太平聖軍.他宣稱,聖教所拜天父皇上帝,乃是華夏上古天帝,昊天上帝,聖教教眾可簡稱之為天帝.

昊天上帝是華夏自古以來的至高天神,曆代皇帝祭天,都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全稱是"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由于稱號太長,不便百姓記在心中,所以,自宋以來,民間百姓開始稱呼昊天上帝全稱的最後四個字,"玉皇上帝",簡稱玉帝!

說到這,見眾人都是滿臉欽佩地望著他,馮紹光知道自己已經糊弄住了眾人.這不奇怪,原本,他馮云山就是整個太平天國中讀書最多,最有學識的一個.原本,天國早期,他馮云山就是整個拜上帝教的靈魂人物,教中的教義,教規都是他制訂和解說的,現在,只不過是他重新解說一次而已!

拜上帝教,表面上說是洪秀全創造,實際上說到底,是他馮云山一手打造並展起來.只不過當初剛開始傳教,為了讓人相信,便找個不在廣西的洪秀全,當做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名義上的教主,加以神化.如今,自己要重掌教權,就必須從去洪秀全化,逐漸消除他的影響,讓自己成為上帝的代言人.

幸好,聖教是自己一手創建,身邊這些教眾也基本上是自己親手傳教,自己的親信,怎麼解釋教義,怎麼修訂教義,都是自己說了算.

原本,拜一個從未有人聽說過的,西方傳來的天父皇上帝,大家心里還有些不解,只不過,當成一個脫離現實困境的一個救命稻草,有點虛無縹緲.但是這個上帝,就是昊天上帝,或者是玉帝,就不同了.大家都開始覺著,上帝也不是那麼遙遠,其實一直就是注視著我們華夏這片土地,一直就在眾人身邊.

如今,馮紹光將聖教所拜的上帝,明確為華夏自古以來就有的玉皇上帝,拋棄了以前的西方來的上帝,修正為地道的本土耳聞能詳的玉皇大帝,其實就是將以前的拜上帝教給淡化,認為拜西方上帝是種錯誤,如今才回歸正途.如此一來,便將聖教與洪秀全他們的拜上帝教徹底區別開來.

見眾人的表情,知道大多數人還是認可自己的解釋.馮紹光還算滿意,他又接著告訴眾人,自己在全州城外遇襲時,蒙昊天上帝垂青,禦賜聖神風,成為聖體,靈魂不滅,是故為聖王.

加上前夜,天帝突然下諭旨給他,云:天國乃是天堂才有,乃天帝親建,宇宙唯一,人間不許也不能再建立天國.又提點他,讓他整編太平聖軍,重組聖教和太平聖國,開創人間盛世,將來就可帶領一幫聖國子民,去往天國參拜天帝.

這話一說出來,林鳳祥,李開芳,梁立泰,黃玉昆,蘇三娘,胡大妹,黃益芸,周勝坤等眾人望向馮紹光的神情立馬變了.渴望,熱切的眼神!又帶著一絲狂熱的敬仰!

難怪南王,哦,不對,是聖王!難怪聖王遇襲卻能平安無恙,難怪聖王能知曉江妖頭的埋伏,難怪聖王幾次三番收到天帝傳諭,原來是因為聖王就是天帝指定在人間,建立聖國的人.既然是天帝指示,我們當然要遵從,輔佐聖王整編太平聖軍,重組聖教,建立太平聖國!眾人心頭同時轉過這樣的念頭,一時間,既振奮,又歡喜.

其實馮紹光之所以要改稱聖王,目的就是斷絕和天王東王之間的關系.


南王乃是天王所封,若再用此稱號,那就無法將聖教與原來的拜上帝教脫清干系,勢必還要屈居天王東王之下,若不受其節制,又勢必對馮紹光名聲有損.不如趁此次將軍隊整編之際,順道改換稱呼,同時將太平軍改為太平聖軍,與洪楊兩人的太平軍既有區別,又未徹底撕破臉面,底下將士亦能接受.這樣有助于他徹底掌管這只隊伍,不受洪楊兩人干擾.而且,滿清會以為太平聖軍只是太平軍的一個分支,注意力,還是會集中在太平軍主力身上,這樣也會減輕聖軍的壓力.

馮紹光也是知道,他帶出的太平軍將士大多都是他原來的老教眾,改良教義,換個稱呼,不會有人反對;而新入鄉民會黨,都是生活所迫,反抗清廷,從眾心理,才找他這個平台,更不會關心他是否與洪楊的太平天國脫離關系.至于個別暗藏軍中的天王,東王等暗探,如今自己勢力初成,已不足為慮了.

作為後世穿越者,馮紹光深知,一支軍隊要想戰無不勝,最根本的就是將士,要有奮不顧身不怕死的精神.而太平天國初期,太平軍信仰上帝,認為戰死也不過是提早上天堂去拜見上帝,故而每戰皆不退縮,以至于清軍認為"太平賊兵皆吃藥,悍不畏死,傷十數處仍不覺痛,拼死不退,不可敵!"

由此,馮紹光准備將套用後世無敵軍的方式進行改編,再加上用宗教思想來武裝部隊.保證自己對軍隊的絕對掌控,確立了"聖王指揮聖教,聖教指揮各級軍隊"的基本原則.這樣的軍隊,戰斗力必定不可小視.

主要通過在"聖軍中每卒必須建立聖教小組,維護士兵利益,對一卒將士思想傳教.""官兵人格平等,不准隨意打罵兵士"等一套治軍方略,來提高馮紹光對太平聖軍的控制力,加強聖軍對士兵的凝聚力,將各級將士緊密團結起來,爆強大戰斗力.

聖軍編制仍舊大部分采用原有太平軍編制,其實本就是原來的馮云山一手構想和建立的.

五人為伍,伍長管沖鋒,破敵,制勝,奏捷四伍卒,均為戰兵.

五伍為兩,兩司馬管剛強,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伍長,兩司馬均兼任剛強伍長,勇敢伍長兼任副兩司馬,計25人.

四兩為卒,卒長兼聖教教員,管東,西,南,北這四個兩司馬,再配以1名專職聖教副教員,1名副卒長,1名書使,計1o4人.

五卒為旅,旅帥兼聖教教司,管壹,2,3,肆,伍這五個卒長,再配以1名專職聖教副教司,1名協理(職同副旅帥),2名書理,計525人;

五旅為師,師帥兼聖教教師,管前營,後營,右營,左營,中營五旅帥,再配以1名專職聖教副教師,1名協理(職同副師帥),1名師尉,1名書理,計263o人;

五師為軍,軍帥兼聖教教長,管前營,後營,左營,右營,中營五師帥,再配以1名專職聖教副教長,2名協理(職同副軍帥),3名軍尉,3名書理,計1316o人.

軍帥之上,有監軍,總制,將軍,指揮,檢點,丞相,軍師,對應聖教職位只設立教監,主教,統歸聖教聖王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