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六

◎銘五十七首

【卻鼠刀銘】

野人有刀,不愛遺余。長不滿尺,劍鉞之餘。文如連環,上下相繆。錯之則見,或漫如無。昔所從得,戒以自隨。畜之無害,暴鼠是除。有穴于垣,侵堂及室。跳床撼幕,終夕。叱訶不去,啖齧棗栗。掀杯舐缶,去不遺粒。不擇道路,仰行躡壁。家為兩門,窘則旁出。輕し捷猾,忽不可執。吾刀入門,是去無跡。又有甚者,聚為怪妖。晝出群斗,相視睢盱。舞于端門,與主雜居。貓見不噬,又乳于家。狃于永氏,謂世皆然。亟磨吾刀,盤水致前。炊未及熟,肅然無蹤。物豈有是,以為不誠。試之彌旬,凜然以驚。夫貓鷙禽,晝巡夜伺。拳腰弭耳,目不及顧。須搖乎穴,走赴如霧。碎首屠腸,終不能去。是獨何為?宛然尺刀。匣而不用,無有爪牙。彼孰為畏,相率以逃。嗚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玉堂硯銘(並敘)】

文同與可將赴陵州,孫洙巨源以玉堂大硯贈之。與可屬蘇軾子瞻為之銘,曰:

坡陀彌漫,天闊海淺,巨源之硯。淋漓蕩,神沒鬼出,與可之筆。燼南山之松,為煤無餘。涸陵陽之水,維以濡之。(硯大如四磚許,而陵州在高山上,至難得水,故以戲之。)

【鼎硯銘】

鼎無耳,盤有趾。鑒幽無見幾不倚。蟲隕羿喪闕喙,羽淵之化帝祝尾。不周僨裂東南圮,黝然而深維水委。誰乎為此昔未始,戲名其臀加幻詭。

【王平甫硯銘】

玉德金聲,而寓于斯。中和所熏,不水而滋。正直所冰,不寒而澌。平甫之硯,而軾銘之。

【鄧公硯銘(並敘)】

王鞏,魏國文正公之孫也。得其外祖張鄧公之硯,求銘于軾。銘曰:

鄧公之硯,魏公之孫。允也其物,展也其人。思我魏公文而厚,思我鄧公德而壽。三複吾銘,以究令名。

【端硯銘】

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泫,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

【孔毅甫龍尾硯銘】

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爪膚而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足以閱人于古今。樸而重,不能隨人以南北。

【孔毅甫鳳朱石硯銘】

昔余得之鳳凰山下龍焙之間,今君得之劍浦之上黯ホ之灘。如樂之和,如金之堅,如玉之有潤,如舌之有泉。此其大凡也,為然為不然?然也,雖胡越同名猶可;不然,徒與此石同溪而產,何異于九鵬而一。

【鳳朱硯銘(並敘)】

北苑龍焙山,如翔鳳下飲之狀。當其朱,有石蒼黑,纟致如玉。熙甯中,太原王頤以為硯,余名之曰鳳朱。然其產不富。或以黯ホ灘石為之,狀酷類而多拒墨。時方為《易傳》。銘曰:

陶土塗,鑿山石。玄之蠹,穎之賊。涵清泉,重谷。聲如銅,色如鐵。性滑堅,善凝墨。棄不取,長太息。招伏羲,捐西伯。發秘藏,與有力。非相待,為誰出。

【鳳朱硯銘】

帝規武夷作茶囿,山為孤鳳翔且嗅。下集芝田啄瓊玖,玉乳金沙發靈竇。殘璋斷璧澤而黝,治為書硯美無有。至珍驚世初莫售,黑眉黃眼爭妍陋。蘇子一見名鳳朱,坐令龍尾羞牛後。

【米黻石鍾山硯銘】

有盜不禦,探奇發瑰。攘于彭蠡,斫鍾取追。有米楚狂,惟盜之隱。因山作硯,其詞如隕。

【黼硯銘(並敘)】

龍尾黼硯,章聖皇帝所嘗禦也。乾興升遐,以賜外戚劉氏,而永年以遺其舅王齊愈,臣軾得之,以遺臣宗孟。且銘之曰:

黟、歙之珍,匪斯石也。黼形而理,金聲而玉色也。云蒸露湛,祥符之澤也。二臣更寶之,見者必作也。

【丹石硯銘(並敘)】

唐林父遺予丹石硯,粲然如芙蕖之出水,殺墨而宜筆,盡硯之美。唐氏譜天下硯,而獨不知茲石之所出,余蓋知之。銘曰:

彤池紫淵,出日所浴。蒸為赤霓,以貫谷。是生斯珍,非石非玉。因材制用,璧水環複。耕予中洲,我玄粟。投種則獲,不炊而熟。

【王仲儀硯銘】

汲、鄭蚤聞,頗、牧晚用。諫草風生,羽檄雷動。人亡器有,質小任重。施易何常,明哲所共。


【端硯石銘(並引)】

蘇堅伯固之子庠,字養直,妙齡而有異才。贈以端硯,且銘之曰:

我友三益,取溪之石。寒松為煤,孤竹為筆。蓬麻效紙,仰泉致滴。斬幾信鉤,以全吾直。

【端硯銘】

與墨為入,玉靈之食。與水為出,陰鑒之液。懿矣茲石,君子之側。匪以玩物,維以觀德。

【黃魯直銅雀硯銘】

漳濱之埴,陶氏我厄。受成不化,以與真隔。人亡台廢,得反天宅。遇發丘隴,複為麟獲。累然黃子,玄豈尚白。天實命我,使與其跡。

【陳公密子石硯銘(並引)】

公密躬自采石岩下,獲黃卵,剖之,得紫硯。銘曰:

孰形無情,石亦卵生。黃胞白絡,孕此黝。已器不死,可候雨晴。天畀夫子,瑞其家庭。

【龍尾石月硯銘】

萋萋兮霧石,宛宛兮黑白月。其受水也哉生明,而運墨也旁死魄。忽玄云之ЩЪ觀玉兔之沐浴。集幽光于毫端,散妙跡于簡冊。照千古其如在,耿此月之不沒。

【邁硯銘(邁往德興,贐以一硯,以此銘之)】

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迨硯銘】

有盡石,無已求。生陰壑,重湫。得之艱,豈輕授。旌苦學,畀長頭。

【卵硯銘】

東坡硯,龍尾石。開鵠卵,見蒼璧。與居士,同出入。更險夷,無燥濕。今何者,獨先逸。從參寥,老空寂。

【唐陸魯望硯銘】

噫先生,隱唐餘。甘杞菊,老樵漁。是器寶,實相予。為散人,出叢書。

【周炳文瓢硯銘】

以汝為硯,罌肖而瓢質。以汝為瓢,硯剖而腹實。飲西江之水,吾以汝礪齒。瀉懸河之辯,吾以汝借面。不即不離,孰曰非道人之應器耶!(謂炳文有入道之意。)

【王定國硯銘二首】

石出西山之西,北山之北。戎以發劍,予以試墨。劍止一夫敵,墨以萬世則。吾以是知天下之才,皆可以納諸聖賢之域。

【又】

月之從星,時則風雨,汪洋翰墨,將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見天。風起云移,星月凜然。

【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

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棄矛劍,參筆墨。歲丙寅,斗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故人王頤有自然端硯硯之成于片石上稍稍加磨治而已銘曰】

其色馬肝,其聲磬,其文水中月,真寶石也。而其德則正,其形天合。其于人也略是,故可使而不可役也。

【天石硯銘(並敘)】

軾年十二時,于所居紗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里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複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複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漢鼎銘(並引)】

禹鑄九鼎,用器也,初不以為寶,象物以飾之,亦非所以使民遠不若也。武王遷之洛邑,蓋已見笑于伯夷、叔齊矣。方周之盛也,鼎為宗廟之觀美而已。及其衰也,為周之患,有不可勝言者。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周之衰也,與匹夫何異?嗟夫,孰知九鼎之為周之角齒也哉?自春秋時,楚莊王已問其輕重大小。而戰國之際,秦與齊、楚皆欲之,周人惴惴焉,視三虎之垂涎而睨己也。絕周之祀不足以致寇,裂周之地不足以肥國,然三國之君,未嘗一日而忘周者,以寶在焉故也。三國爭之,周人莫知所適與。得鼎者未必能存周,而不得者必碎之,此九鼎之所以亡也。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淪沒于泗水,此周人毀鼎以緩禍,而假之神妖以為之說也。秦始皇、漢武帝乃始萬方以出鼎,此與兒童之見無異。善夫吾丘壽王之說也,曰:“汾陰之鼎,漢鼎也,非周鼎。”夫周有鼎,漢亦有鼎,此《易》所謂正位凝命者,豈三趾兩耳之謂哉!恨壽王小子方以諛進,不能究其義,余故作《漢鼎銘》,以遺後世君子。其銘曰:

惟五帝三代及秦漢以來受命之君,靡不有茲鼎。鼎存而昌,鼎亡而亡。蓋鼎必先壞而國隨之,豈有易姓而鼎猶傳者乎?不寶此器,而拳拳于一物,孺子之智,婦人之仁。烏乎!悲矣。

【石鼎銘(並敘)】

張安道以遺子由,子由以為軾生日之饋。銘曰:

石在洛書,蓋隸從革。矢醫砭,皆金之職。有堅而忍,為釜為鬲。居焚不炎,允有三德。

【大覺鼎銘】

樂全先生遺我鼎,我複以餉大覺老禪。在昔宋、魯,取之以兵。書曰郜鼎,以器從名。樂全、東坡,予之以義。書曰大覺之鼎,以名從器。挹山之泉,烹以其薪。為苦為甘,咨爾學人。

【文與可琴銘】

攫之幽然,如水赴谷。之蕭然,如葉脫木。按之噫然,應指而長言者似君。置之枵然,遺形而不言者似仆。(與可好作楚辭,故有“長言似君”之句。鄒忌論琴云:攫之深,之愉。此言為指法之妙耳。)

【十二琴銘-震陵孤桐】

震陵孤桐下陽岑,音如澗水響深林。二聖元歲丁卯,器巧名之張益老。

【十二琴銘-香林八節】

河渭之水多土,其聲厚以沉。江漢之水多石,其聲激而清。香林八節,是謂天地之中,山水之陰。

【十二琴銘-號鍾】

薄則播,厚則石,侈則哆,則郁,長甬則震。無此五疾,則鳴而中律,是謂號鍾之實。

【十二琴銘-玉磬】

其清越以長者,玉也。聽萬物之秋者,磬也。寶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樂饑,不以告糴。

【十二琴銘-松風】

忽乎青蘋之末而生有,極于萬竅號怒而實無。失其蕩枝蟠葉,霎而脫其枯。風鳴松耶?松鳴風耶?

【十二琴銘-古媧黃】

煉石補天之年,截匏比竹之音。雖不可得見,吾知古之猶今。木聲犁然,當于人心。非參寥者,孰鉤其深?

【十二琴銘-南風】

聲歌南風舜作則,欲報父母天罔極。

【十二琴銘-歸鶴】

琴聲三疊舞胎仙,肉飛不到夢所傳。白鶴歸來見曾玄,隴頭松風入朱弦。

【十二琴銘-秋風】

秋風度而草木先驚,感秋者弦直而志不平。攬變衰之色,為可憐之聲。不戰者善將,傷手者代匠。悲莫悲于湘濱,樂莫樂于濠上。

【十二琴銘-漁良】

衤發衤大須,蕭然于萬物之表。槁項黃馘,闖然于一葦之航。與鷗鸕而物化,發山水之天光。驚潛魚而出聽,是謂魚良。

【十二琴銘-九州璜】

釣漁得九州之璜,避紂得九州之王。湮沉乎射鮒之谷,委蛇乎鳳凰之堂。其音不爽,惟德之常。

【十二琴銘-天球】

天球至意,合以人力。作者七人,傳以華國。有蔚者桐,僵于下陽之庭。奏刀而玉質,成器而金聲。山川畀之耶?其天性之耶?


【楊次公家浮磬銘】

清而直,樸而一。雖有鄭衛,無自而入。以托于君子之室。

【法云寺鍾銘(並敘)】

元豐七年十月,有詔大長老圜通禪師法秀住法云寺。寺成而未有鍾。大檀越駙馬都尉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張敦禮,與冀國大長公主唱之,從而和者若干人。元元年四月,鍾成,萬斤。東坡居士蘇軾為之銘。曰:

有鍾誰為撞?有撞誰撞之?三合而後鳴,聞所聞為五。闕一不可得,汝則安能聞?汝聞竟安在?耳視目可聽。當知所聞者,鳴寂寂時鳴。大圜空中師,獨處高廣座。臥士無所著,人引非引人。二俱無所說,而說無說法。法法雖無盡,問則應曰三。汝應如是聞,不應如是聽。

【邵伯埭鍾銘(並敘)】

邵伯埭之東,寺僧子康募千人為千斤銅鍾,蜀人蘇軾為之銘。曰:

無量智慧火,燒此無明銅。戒定以為模,鑄成無漏鍾。以汝平等手,執彼慈悲撞。聲從無有出,遍滿無邊空。

【徐州蓮華漏銘(並敘)】

故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燕公肅,以創物之智聞于天下,作蓮華漏,世服其精。凡公所臨,必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雖有巧者,莫敢損益。而徐州獨用瞽人衛樸所造,廢法而任意,有壺而無箭。自以無目而廢天下之視,使守者伺其滿,則決之而更注,人莫不笑之。國子博士傅君裼,公之外曾孫,得其法為詳。其通守是邦也,實始改作,而請銘于軾。銘曰:

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重輕。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付之于度量與權衡。豈不自信而信物?蓋以為無意無我,然後得萬物之情。故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侖旁薄于三十八萬七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雖疾雷霾風雨雪晝晦而遲速有度,不加虧贏。使凡為吏者,如瓶之受水不過其量,如水之浮箭不失其平。如箭之升降也,視時之上下,降不為辱,升不為榮,則民將靡然心服,而寄我以死生矣。

【文勳篆銘】

世人篆字,隸體不除。如浙人語,終老帶吳。安國用筆,意在隸前。汲塚魯壁,周鼓秦山。

【裙靴銘(並敘)】

予在黃州時,夢神考召入小殿賜宴,乃令作《宮人裙銘》,又令作《禦靴銘》。

百疊漪漪風皺,六銖縱縱云輕。獨立含風廣殿,微聞環佩來聲。

寒女之絲,銖積寸累。天步所臨,云蒸霧起。

【金星洞銘】

寶山南麓鳳左翅,驚雷劃石逋虯起,凝陰噓堅出怪瑋。是生神草肖蒼虺,離離赤志挾脊尾,飛流丹石決癰。金星非實特取似,施及山石亦見謂,凡名相因皆此比。

【洗玉池銘】

世忽不踐,以用為急。秦漢以還,龜玉道熄。六器僅存,五瑞莫輯。趙璧婦玩,魯璜盜竊。鼠亂鄭璞,鵲抵晉棘。維伯時父,吊古啜泣。道逢玉人,解驂推食。劍彘,錯落其室。既獲拱寶,遂空四壁。哀此命世,久就淪蟄。時節沐浴,以幸斯石。孰推是心,施及王國。如伯時父,琅然環。援手之勞,終睨莫拾。得喪在我,匪玉欣戚。仲和父銘之,維以詠德。

【菩薩泉銘(並敘)】

陶侃為廣州刺史,有漁人每夕見神光海上,以白侃。侃使跡之,得金像。視其款識,阿育王所鑄,文殊師利像也。初送武昌寒溪寺。及侃遷荊州,欲以像行,人力不能動。益以牛車三十乘,乃能至船。船複沒,遂以還寺。其後惠遠法師迎像歸廬山,了無艱礙。山中世以二僧守之。會昌中,詔毀天下寺,二僧藏像錦繡谷。比釋教複興,求像不可得,而谷中至今有光景,往往發見,如峨眉、五台所見。蓋遠師文集載處士張文逸之文,及山中父老所傳如此。今寒溪少西數百步,別為西山寺,有泉出于嵌竇間,色白而甘,號菩薩泉,人莫知其本末。建昌李常謂余,豈昔像之所在乎?且屬余為銘。銘曰:

像在廬阜,宵光燭天。旦朝視之,寥寥空山。誰謂寒溪,尚有斯泉。盍往鑒之,文殊了然。

【六一泉銘(並敘)】

歐陽文忠公將老,自謂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錢塘,見公于汝陰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于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子間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間而不可得,則盍往從勤乎?”予到官三日,訪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論人物。曰:“公,天人也。人見其暫寓人間,而不知其乘云馭風曆五岳而跨滄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來為恨。公麾斥八極,何所不至?雖江山之勝,莫適為主,而奇麗秀絕之氣,常為能文者用,故吾以謂西湖蓋公幾案間一物耳。”勤語雖幻怪,而理有實然者。明年,公薨,予哭于勤舍。又十八年,予為錢塘守,則勤亦化去久矣。訪其舊居,則弟子二仲在焉,畫公與勤之像,事之如生。舍下舊無泉,予未至數月,泉出講堂之後,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鑿岩架石為室。二仲謂余:“師聞公來,出泉以相勞苦,公可無言乎?”乃取勤舊語,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銘之曰:

泉之出也,去公數千里。後公之沒,十有八年,而名曰六一,不幾于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于百傳。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或見于斯泉也。

【卓錫泉銘(並敘)】

六祖初住曹溪,卓錫泉湧,清涼滑甘,贍足大眾,逮今數百年矣。或時小竭,則眾汲于山下。今長老辯公住山四歲,泉日湧溢,聞之嗟異。為作銘曰:

祖師無心,心外無學。有來扣者,云湧泉落。問何從來?初無所從。若有從處,來則有窮。初住南華,集眾湞水。水性融會,豈有無理。引錫指石,寒泉自冽。眾渴得飲,如我說法。云何至今,有溢有枯。泉無溢枯,溢其人乎。辯來四年,泉水洋洋。烹煮濯溉,飲及牛羊。手不病汲,肩不病負。匏勺瓦盂,莫知其故。我不求水,水則許我。訊于祖師,有何不同。

【參寥泉銘(並敘)】

余謫居黃,參寥子不遠數千里從余于東城,留期年。嘗與同游武昌之西山,夢相與賦詩,有“寒食清明”、“石泉槐火”之句,語甚美,而不知其所謂。其後七年,余出守錢塘,參寥子在焉。明年,卜智果精舍居之。又明年,新居成,而余以寒食去郡,實來告行。舍下舊有泉,出石間,是月又鑿石得泉,加冽。參寥子擷新茶,鑽火煮泉而瀹之,笑曰:“是見于夢九年,衛公之為靈也久矣。”坐人皆悵然太息,有知命無求之意。乃名之參寥泉,為之銘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皆我四大,滋相所濡。偉哉參寥,彈指八極。退守斯泉,一謙四益。余晚聞道,夢幻是身。真即是夢,夢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夫求何神,實弊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