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守道章

夫道者,覆天載地,高不可際,深不可測。(言道之廣大,無所不包。故上覆于天,下載于地,高而不可窮其際,深而不可測其原。)苞裹萬物,(道之放布,無不含容。)稟授無形。(千品萬物,皆始于道。)舒之覆于六合,卷之不盈一握。(言能屈伸隨變。)小而能大,(小入無間,大苞無外。)昧而能明,(外暗而內明也。)弱而能強,(後身而身先也。)柔而能剛。(卑而不可逾也。)夫知道者,必達于理;(理由道達。)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權由理明。)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不以外物而害于己。)言察于安危,甯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夫權道反經合義,無所不通,審其安危,明其去就,福至不喜,禍至不憂,唯變所適,故莫之能害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佐時而匡主,忠立名顯而身榮。(言以此道退居,而閑游潛遁,則江海山林之士皆服從于己;以此道佐時,而匡其君主,則忠名顯而身先榮也)。退則巢、許之流,進則伊、望之倫也。(退謂閑游,進謂匡主。)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言道之所在者,聖人尊貴之。故黃帝問廣成于峒山,唐堯見四子于汾水。)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河上公曰:“道以無為為常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河上公曰:言候王而能守道,萬物將自化效于己也。)“以道佐入主者,(河上公曰: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不以兵強于天下。”(河上公曰: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順天任德,敵人自服。)“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河上公曰:祥,善也。兵者,驚精神,濁和氣,不善人之器也。不當修飭也。)故有道者不處。”(河上公曰:有道之人,不處其國也。)又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河上公曰:上士聞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河上公曰:中士聞道,治身則長存,治國則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利,感于情欲,而複亡也。)下士聞道,大笑之。(河上公曰: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樸,謂之鄙陋,故大笑也。)不笑不足以為道。”(河上公曰:不為下士所笑,不足名之為道也。)

《莊子》曰:“夫體道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言體道之人,隨物變化,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一心定而萬事得。”(事得由乎心定。)

《文子》曰:“夫道者,無為無形,(湛然安靜,莫見其形。)內以修身,外以理人。(言理人修身皆資于道。)故君臣有道即忠惠;(君惠而臣忠也。)父子有道即慈孝,(父慈而子孝也。)士庶有道即相親。(更相親愛。)故有道即和同,無道即離貳。(言人有道者雖疏遠而必和同,無道者雖親近而必離貳,言道不可不貴也。)由是觀之,無道不宜也。”(道周萬物,故所在皆宜也。)

《管子》曰:“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余,(才自足也。)天下行之不聞不足。(道濟群品,故皆足也。)所謂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言福之大小,在其所取之也。)道者,所以正其身,而清其心者也。(言正身清心,非道不可矣。)故道在身則言自順,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夫言行合宜,忠孝得節,皆由于道,故君子守之也。)

《淮南子》曰:“大道之行,猶日月,(言道明自廣遠,如日月臨天下,無所不至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所,馳騖千里不能移其處。(自江至河不能千里,故其所不易。千里之內晷景同,故其處不移。道亦然也。)其趨舍禮俗,無所不通。(道能通于萬事。)是以容成得之而為軒輔,傅說得之而為殷相。(得,謂得道。)故欲致魚者先通水,(泉深而魚自至。)欲致鳥者先樹木,(林茂而鳥自歸。)欲立忠者先知道。”(知道而忠自立。)又曰:“古之立德者,樂道而忘賤,故名不動心;樂道而忘貧,故利不動志。(言立德之人,志在于道,貧賤之辱尚乃忘之,則名利之榮豈能動矣也。)職繁而身逾逸,官大而事逾少。(以道理之故也。)靜而無欲,(志清靜而無所欲也。)淡而能閑。(心恬憺而能閑逸也。)以此修身,乃可謂知道矣。(言能以此六者修身,然後乃可謂之知道矣也。)不知道者,釋其所以有,求其所未得。(不知道之人,則釋其已之所以有,而求其已之所未得者也。)神勞于謀,知煩于事。(勞于分外故也。)福至則喜,禍至則憂。禍福萌生,終身不悟,此由于不知道也。

《說苑》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山高而後有云雨也。)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水深而後有蛟龍也。)君子致其道而福祿歸矣。(道成而後有福祿也。)萬物得其本則生焉,百事得其道則成焉。”(本亦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