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7節:不速之客的到來(2)

缺乏信仰既可表現為惶惶不安的緊張,也可表現為無所用心的麻木。尼采諷刺道:"在我看來,今日沒有什麼比真正的虛偽更為罕見了……虛偽屬于有強大信仰的時代,在那時,人們甚至在被迫接受另一種信仰時,也不放棄從前的信仰。今日人們放棄它;或者更常見的是,再添上第二種信仰,——在每種場合他們都依然是誠實的。"拙譯《偶象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79、80頁。(以下引該書同此版本,不另注。)這種可以輕易放棄或添上的信仰當然只是一錢不值的贗品,適見出毫無信仰。所以,尼采又說:"左右逢源而毫無罪惡感,撒謊而'心安理得',毋甯說是典型的現代特征,人們差不多以此來定義現代性。現代人體現了生物學意義上的一種價值矛盾,他腳踩兩只船,他同時說'是'和'否'。"拙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1986,第318頁。(以下引該書簡稱《尼采美學文選》。)

在最高價值喪失價值的曆史過程中,基督教信仰的解體是一個決定性事件。曆來形而上學都把最高價值賦予人類現實生存彼岸的某種超感性實體,而且這種實體愈來愈"神聖",愈來愈升值,到了基督教的上帝,價值升至頂峰,同時也就辯證地開始了最高價值貶值的過程。尼采敏銳地看出,基督教信仰的崩潰乃是形而上學史上一切最高價值的總崩潰的標志,是形而上學基礎本身的崩潰。"上帝死了"是尼采用以概括歐洲虛無主義的一個基本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