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56節:邏輯與形而上學

邏輯與形而上學

邏輯是人類早期即已形成的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一方面源于人類認識能力的本性,另一方面源于人類生命活動的需要,兩者均導致了以一種簡化、圖式化的,亦即邏輯的方式把握世界。在長期的發展中,邏輯的真實來源變模糊了。當哲學家們誤把人類認識能力的限制當成世界本身的限制,把邏輯的效用性當成實在性之時,邏輯便化身成了形而上學。

尼采一再說,邏輯本是"人類中心的特異反應",是"為功利目的整理世界的手段",是"一種有條件的東西",哲學的迷誤在于把它絕對化了,當成了"事物的尺度","實在性的標准","衡量實在與非實在的准繩",據之把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判為非實在,把理性范疇設置為實在,並虛構一個超越于現實世界的形而上世界。這樣,"手段被誤解成了價值尺度,甚至成了對目的的審判"。僅有工具性價值的東西被賦予了最高價值。"這是曠古最大的迷誤,地球上真正不祥的迷誤。"《強力意志》第516、584節。

對邏輯的迷信是形而上學最重要的心理根源之一。不過,在尼采看來,這個根源同形而上學另一個心理根源不可分開,概念迷信是在道德偏見的支配下形成的。所以,尼采把哲學家們如同"信奉來自神奇世界的一份神奇嫁妝"一般地信賴概念和范疇這種虔敬態度稱作"認識中的道德因素"。《強力意志》第409節,第279頁。道德偏見使哲學家們無視邏輯的功用性起源,而執意要為之設置一個非世俗的、神聖的來源。例如,概念的同一性原是人類為實踐需要把相異物削齊拉平的產物,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相同之物。可是,哲學家們由于把存在看得高于生成,把確定性看得高于不確定性,便斷定具有主觀確定性的理性范疇必定來自"一個更高的世界",一個與生成變化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現象界根本不同的本體界。參看《偶象的黃昏》,第27頁。又如,哲學家們賦予因果范疇以一種道德含義,認為原因必高于結果,"高級的東西不允許從低級的東西中生長出來",最高級的東西必是自因,循此思路必然導致對世界的"第一因"的追究,"最後的、最稀薄的、最空洞的東西被設定為最初的東西","于是他們有了'上帝'這個驚人的概念"。《偶象的黃昏》,第25頁。

在形而上學的建構中,一切充當形而上本體的東西,如"自在之物"、"上帝"、"自我",無非是具備最抽象的同一性與最初始的原因性的范疇。邏輯起著雙重的作用。一方面,為了給邏輯范疇尋找一個非功用性的來源,哲學家們便訴諸形而上世界,在這方面,柏拉圖是顯例。另一方面,邏輯范疇的推演又成了哲學家們構造形而上世界的主要手段,這一點在黑格爾哲學中表現得最淋漓盡致。把這兩方面聯系起來,結論是頗具諷刺意味的:邏輯自己替自己偽造了一份形而上學的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