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7節:語言形而上學批判(1)

語言形而上學批判

語言的發生——隱喻論

迄今為止,語言的起源仍然隱藏在史前時期的黑暗之中。各種語言史的研究事實上僅限于描述語言的演化而非語言的發生。在這方面缺乏任何可靠的經驗材料,既沒有死的化石,因為哪怕最古的文字也是文明的產物,與最早的語言形態已完全脫離干系;也沒有活的化石,因為即使今日最野蠻的部落,其語言形態也已達到不亞于文明人的成熟水平。語言學家們至多只好斷言,語言是人類極古老的遺產,例如,比人類最低級的物質文化鑽木取火、打制石器還要早得多。

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尼采在這一問題上提供科學性的見解。毋甯說,他在這方面的見解是哲學性質的,他就語言發生所談的一切無非是對語言和思維本質的一種解說。

在尼采看來,語言發生于人類早期,這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實,單憑這一事實就可以給語言的認識論價值打上問號。尼采寫道:"語言就其起源來說屬于心理最退化的形式的時期:當我們意識到語言形而上學的基本假設——用德語說便是理性——之時,我們便進入一種野蠻的拜物生靈之中了"。《偶象的黃昏》,第26頁。"概念和詞是我們從人類頭腦蒙昧、不求甚解的時代繼承來的遺產",是"我們最遙遠的、最愚昧也最聰明的祖先的遺產"。《強力意志》第409節,第279頁。"語言是建立在最天真的偏見基礎之上的"。《強力意志》第522節,第358頁。顯然,尼采強調語言發生時期人類心智的原始性,意在否定語言的認識功能。

尼采用以解釋語言發生和語言本質的主要概念是"隱喻"(Metapher)。這里的"隱喻"不是一個語文學概念,而是一個哲學概念,尼采用它表示現實與符號世界之間所存在的根本的認識論差距。尼采認為,作為語言單位的詞僅是事物的隱喻。所謂"隱喻",與稍晚于尼采的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用來表示語言之本質的"符號"這一概念十分相近,其主要特征是任意性。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是概念(所指)與音響形象(能指)的結合,這種結合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論證的。在尼采那里,隱喻的任意性則不僅表現在所指與能指的結合是任意的,而且表現在由此結合而成的語言符號與事物的原型是完全不相干的。

如果我們沿用索緒爾的術語,把語言符號分解為所指與能指兩大要素,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對于能指,即符號的形式方面,語言學家們的意見大致相同,多以聲音表象為主要的能指。尼采也是如此。然而,涉及到所指,即符號的內容方面,問題就超出語言學而進入哲學范圍,從而顯示出了哲學觀點的分歧。索緒爾以"概念"為語言符號的所指。另一位大語言學家薩丕爾以"各種經驗成分"和"印象"為符號的所指。這些提法均有含糊之處,因為"概念"、"經驗"、"印象"等等在認識論上都是有待界定的范疇,需要確定它們與事物原型的關系,方能說明語言的本質。尤其是在尼采看來,概念的發生要晚于詞的發生,因而詞的所指就不可能是概念。要弄清尼采對語言本質的看法,關鍵是確定在尼采那里"所指"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