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國的劫難 第23節:永無甯日(2)

程元振灰溜溜地走了。

魚朝恩容光煥發地陪著李豫回到了長安。這一年十二月末,天子任命魚朝恩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統領禁衛軍。

一切終將過去,一切終將再來。

這句話就像一句魔咒,似乎永遠徘徊在李豫的頭頂上,並且——它似乎也將永遠纏繞在此後十二任大唐天子的頭頂上。

仆固懷恩很清楚,吐蕃人一走,代宗李豫接下來要對付的人就是他。

所以他必須先發制人。

而他的首要目標,當然非河東節度使辛云京莫屬。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中旬,仆固懷恩暗中買通辛云京的副手、河東都知兵馬使李竭誠,准備里應外合攻取太原。不料事情敗露,辛云京斬殺了李竭誠,隨即加緊修固防禦工事。仆固懷恩遂命其子仆固玚攻打太原,辛云京出城迎戰,大敗仆固玚。仆固玚只好轉攻榆次(今山西榆次市)。

外寇之兵戈方息,內戰之烽火再燃。天下似乎永無甯日,李豫一聲長歎,對郭子儀說:“懷恩父子負朕實深!聞朔方將士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為朕鎮撫河東,汾上之師必不為變。”

這樣的時刻,除了郭子儀,天下還有誰能鎮得住仆固懷恩父子?要論威望、功勳和軍事才能,除了郭子儀外,恐怕就只有李光弼了。可此刻李豫對李光弼的懷疑和戒備,恐怕絲毫不亞于對仆固懷恩的防范和猜疑。理由很簡單,在李豫看來,吐蕃入寇,朝廷命各地勤王,你李光弼為何自始至終按兵不動?這難道僅僅是因為宦官程元振專權跋扈,使你對朝政感到失望而引起的嗎?

不,事情肯定沒有這麼簡單。

李豫想,這些年來你李光弼轉戰四方,自以為功勞在仆固懷恩之上,可最終平定安史的功勞卻落入仆固懷恩一個人的手中,你李光弼心里面,難道就沒有辛云京式的情結?恐怕是有的吧!再者,說到底你李光弼也是一個契丹人、一員番將,而且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如此,辛云京對仆固懷恩的懷疑和指控,在你李光弼身上也照樣可以成立。所以,朕不但不能起用你平定仆固懷恩,朕甚至還要預防你成為仆固懷恩第二!

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李豫在吐蕃退兵後馬上把時駐徐州的李光弼調往洛陽擔任東都留守,以便就近加強對他的監控。與此同時,李豫還頻頻派遣宦官去“慰問”其時住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市)的李光弼的老母親。很顯然,這是在對李光弼進行某種威脅,目的是促使他服從調遣。可讓李豫沒有想到的是,李光弼竟然拒絕赴任,理由是他必須留在東方負責江淮地區的糧食轉運。

這樣的借口是何其蒼白、又是何其牽強啊!李豫失望之余,內心不免生出更深的擔憂和疑慮,于是斷然把李光弼的母親和弟弟從河中接到了長安,表面上禮遇甚周,並安排李光弼的弟弟在禁軍中擔任職務,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天子攥在掌心里的兩塊政治籌碼,目的是以此要挾李光弼,防止他造反。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代宗李豫與名將李光弼之間的君臣關系實際上已經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甚至瀕臨破裂的邊緣。假如不是半年之後(廣德二年七月)年僅五十七歲的李光弼忽然間一病而亡,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便李光弼不想造反,最終也會像仆固懷恩一樣被李豫逼反!

廣德二年二月初,郭子儀身兼朔方節度使、河中節度使、關內、河東副元帥等多重職務率兵進駐河中,准備進剿仆固懷恩父子。

仆固玚圍攻榆次半月不下,憤而暴打軍中的漢人士兵,旋即被漢人部將焦暉等人刺殺。仆固懷恩聞訊,倉皇帶領三百親兵從汾州(今山西汾陽縣)西渡黃河,向北逃往朔方。這一年秋,仆固懷恩率朔方、回紇、吐蕃聯軍共計十萬人卷土重來,郭子儀出兵抵禦,將其擊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懷恩再度糾集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奴剌等數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入侵。吐蕃軍團從北路進攻奉天,回紇軍團繼之,仆固懷恩率朔方軍殿後;黨項軍團從東路進攻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吐谷渾及奴剌軍團從西路進攻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