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縝密周全

史密斯的分析並沒有錯,至少是在最初的時候,包括白華偉在內,大家都認為,在西邊偷襲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是第52特混艦隊,第51特混艦隊沖在最前面,離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更近.

這里,其實跟海軍司令部提供的一份情報有關.

在第六十一特混艦隊遇襲後,准確說是遭到第一波攻擊之後,海軍司令部就發了一份電報給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提到在防空作戰當中攔截了一支紐蘭艦隊的攻擊機群,而另外一支攻擊機群渾水摸魚,突破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防空網,襲擊了"劉向真"號,並且重創了這艘航母.

顯然,關鍵就是攻擊機群的數量.

至少從海軍司令部的電報看,紐蘭艦隊出動了2支攻擊機群,因此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艦隊.

接下來的戰斗,變相證明了這個推測.

在第二輪攻擊當中,充當主力的不再是艦載航空兵,變成了紐蘭空軍的轟炸機,使用的遠程重型反艦導彈.

由此不難想到,紐蘭艦隊沒有更多艦載機可用.

不然的話,為什麼要耽擱幾小時等待空軍的轟炸機?

如果連續發動兩輪攻擊,那麼在13日的凌晨,戰斗就已經結束,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兩艘航母都將在劫難逃.

耽擱幾個小時,給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充足的准備時間.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利用這幾個小時發起一輪反擊,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戰斗機在反擊行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如果連續遭到攻擊,反擊自然是無從談起.

正是如此,白華偉,劉尊嶺與江文龍等人才認定留下斷後的是第52特混艦隊,沖在前面的是第51特混艦隊.

這意味著,紐蘭海軍已經放棄了攻打霍瓦依群島的作戰行動.

其實,帝國海軍組織發起的反擊行動也變相證明了這個判斷.

在13日上午,收到由海軍司令部發來的戰報,得知紐蘭海軍把登陸艦隊一分為二,在12日夜間被干掉的是由民船組成的運輸船隊,在此後發起的反擊行動中,替特混艦隊擋了槍的才是登陸艦隊,白華偉等人立即想到,紐蘭海軍在取勝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停止進攻行動.

不然的話,也沒必要讓登陸艦隊一分為二.

關鍵還有,登陸艦隊跟隨斷後的特混艦隊撤退.

換種方式來說,斷後的那支特混艦隊,很有可能就是受登陸艦隊所累,畢竟登陸艦的航速都不快.

為了掩護登陸艦隊,斷後的特混艦隊也就只能降低速度.

那麼,就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艦隊了.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主要任務是掩護登陸艦隊撤退,留下第52特混艦隊就足夠了,沒有必要搭上第51特混艦隊.

不過,這只是對戰場局勢做出的推測.

不管沖在前面的是哪支特混艦隊,第四十一特混艦隊都得迎上去,白華偉在12日夜間就做出了決定.

此後,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一直以30節的航速向西疾馳.

按最初的設想,戰斗將在13日清晨打響.


關鍵就是,在白華偉做出迎戰決定的時候,大家都認為,與突前那支紐蘭艦隊的距離就在1500千米左右.

如此一來,也就只需要快速航行幾個小時,就能把距離縮短到1000千米以內.

雖然重型戰斗機與重型攻擊機的作戰半徑都超過1500千米,但是考慮到作戰效率,特別是派預警機參與進攻作戰行動,以及讓護航戰斗機全程掩護攻擊機作戰,就得把作戰半徑控制在1000千米以內.

面對強大的第51特混艦隊,白華偉不敢大意.

縮短交戰距離,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在發起攻擊之前暴露行蹤,然後遭到紐蘭空軍的打擊.

針對這個問題,江文龍提出了一辦法,盡量靠近霍瓦依群島.

不止為了獲得岸基航空兵的掩護,還可以跟岸基航空兵協同作戰,利用岸基航空兵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

至于具體戰術,其實非常的簡單.

在找到敵艦隊之後,就讓岸基航空兵把增援的戰斗機派過來,確保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在派出攻擊機群之後,依然有足夠多的戰斗機來執行艦隊防空任務,不至于因為沒有戰斗機可用而疏于防范.

關鍵還有,能借此機會調整艦載航空兵的兵力組成.

不要忘了,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一直擔負的攻擊任務,三艘航母都只搭載了一個大隊的重型戰斗機.在派出了護航戰斗機之後,留下來執行防空任務的戰斗機肯定不會太多,未必能夠頂住紐蘭空軍的進攻.

按照白華偉的安排,岸基航空兵向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增派3個大隊的"戰-9B".

為此,完成了首輪攻擊任務的重型攻擊機都將飛往霍瓦依群島東部的島嶼,並且在那邊等待新的命令.至于護航戰斗機,如果在戰斗中消耗了太多燃油,沒辦法返航,就與攻擊機群一同前往霍瓦依群島,並且在霍努島的北面進行空中加油,然後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返回第四十一特混艦隊.

確實有點麻煩,只不過這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正是如此,在13日天亮前,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才派出第二批偵察機,還安排了電子攻擊機提供協助.

具體戰術,也就是讓前出的偵察機在低空飛行,由電子攻擊機在後方指引.在電子攻擊機確定了敵艦的大致方向後,再讓偵察機前去探查.這麼做,不但能提高偵查效率,還能降低偵察機的損失率.

為了找到紐蘭艦隊,在上午連續派出了2批偵察機,還出動了全部電子攻擊機.

可惜的是,紐蘭艦隊的防空網簡直是密不透風.

折騰一個上午,都沒有能夠找到紐蘭戰艦.

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做這番部署的時候,沒有人指望能夠找到紐蘭艦隊,畢竟在目的不夠明確的情況下,無法出動戰斗機為偵察機提供掩護.讓偵察機去突破敵人的外圍防空網,不但要遭受很慘重的損失,也沒有什麼意義.關鍵是,艦隊的防空網能向外延伸數百千米,顯然無法當成發起攻擊的依據.

其實,在往年的艦隊演習中,該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摸索了十幾年,帝國海軍都沒找到較好的解決辦法,也就只能放棄傳統的偵查戰術,采用全新的戰術理論.

往簡單說,也就是由直接偵查轉變為間接偵查.

這里,還涉及反艦手段.

以反艦導彈為主的戰斗當中,不再要求作戰飛機逼近敵艦隊,更不需要飛到敵艦的上空投擲彈藥,可以在上百千米,甚至是數百千米之外發起攻擊,而且需要的也只是敵艦所在的大致方位.

如此一來,也就能夠通過敵艦隊外圍防空網的邊界,准確說是邊界的變動情況,對敵艦隊的活動情況做出一個大致判斷.只要有足夠多的數據,也就能夠推測出敵艦隊大致所在的海域.


就算仍然不夠精確,也能夠為戰術偵查提供很大的幫助.

說得簡單一點,只要能確定敵艦隊的大致方位,縮小到一個比較小的區域之內,就能安排戰斗機為偵察機護航.

為了提高偵查效率,帝國海軍還開創性的使用了電子攻擊機.

在標准的偵查戰術當中,由4到8架"戰-9B"組成的戰斗機編隊在前方突擊,由2架"攻-5CZ"組成的偵查編隊跟在後面,通過截獲敵方防空戰艦發出的電磁信號,來獲取敵艦隊的位置信息.

在曆年的艦隊演習當中,帝國海軍還總結出一套與之相關的攻擊戰術.

讓攻擊機群緊跟在偵察機的後面,確保在偵察機發現敵艦隊之後,能夠在第一時間發起進攻.

按照新的偵查戰術,找到敵艦隊的概率幾乎為百分之百.

關鍵還有,能夠省下護航戰斗機,也就是讓跟隨偵察機活動的戰斗機執行護航任務,從而提高攻擊機群的突防概率.

當然,該戰術並非十全十美.

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得安排預警機在前方指揮,尤其是協調各機群的行動.

如此一來,就對作戰半徑產生了限制.

如果是一場純粹的艦隊決戰,附近沒有帝國海軍的軍事基地,那就必須把作戰半徑限制在1000千米以內,不然就得讓預警機的飛行員做好單程飛行的准備.如果有基地依靠,自然是另當別論.

哪怕無法飛到基地降落,也能在離基地盡可能近的地方迫降.

要說的話,這是必須承受的損失.

正是如此,在13日的中午,已經能夠確定紐蘭艦隊的大致活動范圍,並且在下午發起進攻.

至于攻擊戰術,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

三艘航母,各出動一支攻擊機群,率先出動的24架護航戰斗機統一行動,掩護執行偵查任務的電子攻擊機突破敵艦隊的防空網.此後出動的三支攻擊機群,將在後出動的護航戰斗機的掩護下,攻擊紐蘭艦隊的三艘航母.除了必須干掉的防空戰艦,在擊沉航母之前不得攻擊其他戰艦.

當然,具體戰術分配由實際情況決定.

在下午1點30分左右,隨著預警機升空,攻擊行動開始了.

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出動的預警機不是1架,是足足6架,其中的3架突前,另外3架則充當備份.

當然,沖在最前面的其實就只有1架,另外2架在後方負責協調.

相對而言,指揮協調要比引導戰斗機作戰更加複雜,畢竟參與攻擊行動的作戰飛機實在是太多了.

有趣的是,白華偉並沒想過要借助空軍的幫助.

不是說白華偉有信心能夠一舉消滅第51特混艦隊,是不想耽擱時間,即紐蘭艦隊同樣在對作戰部署做出調整.

以當時的情況,完全有理由相信,斯塔克會讓第52特混艦隊派遣戰斗機提供掩護.

關鍵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


在遭到兩輪打擊後,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2艘超級航母都遭到了重創,"劉向真"號的情況非常糟糕,很有可能在返航途中沉沒,而另外一艘,也就是"唐聖賢"號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能返回後方基地,也需要用幾個月時間進行大修,肯定沒辦法在短期內恢複作戰能力.

當然,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威脅已經不存在了.

戰斗結束之前,海軍司令部就下達了命令,讓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安排已經升空的艦載機飛往鄰近島嶼,爭取在島嶼上面著陸.如果辦不到,也要盡量在有帝國海軍駐守的島嶼附近迫降.

簡單的說,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護飛行員.

在威脅消除後,第52特混艦隊顯然沒有理由保留太多的戰斗機,或者說可以派戰斗機去掩護第51特混艦隊.

再說,原本需要第52特混艦隊掩護的登陸艦隊已經完蛋了.

綜合這些因素,很容易想到,只有及時發起攻擊才有希望殲滅第51特混艦隊,而耽擱幾個小時,那就什麼都晚了.

當時,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空軍安排的40架轟炸機已經在之前的兩輪戰斗中用光導彈,就算導彈很充足,也需要讓空軍重新安排轟炸機.

在理論上,要到13日夜間,那些轟炸機才能再次出動.

這麼一來,攻擊紐蘭艦隊的作戰時間恐怕得推遲到14日的凌晨.

顯然,等到14日凌晨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正是如此,白華偉才沒等待.

在拿到了江文龍的戰術分析報告之後,白華偉就下達了攻擊命令,還同時給通信參謀安排了一項任務.

等到攻擊行動開始,就向海軍司令部彙報.

不過,關鍵是讓空軍盡快派遣轟炸機參戰,攻擊在西邊斷後的第52特混艦隊.

以當時的情況,白華偉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就算能夠重創第51特混艦隊,也會遭受極為慘重的損失.

不管怎樣,第51特混艦隊擁有3艘超級航母.

還有,第51特混艦隊沒參與西邊的戰斗,艦載航空兵較為完整,防空實力自然是不可小覷.

在與第51特混艦隊交戰後,未必能參與打擊第52特混艦隊的戰斗.

那麼,對付第52特混艦隊,就只能依靠空軍.

其實,從這個安排來看,白華偉有很強的信心.

讓空軍緊急出動轟炸機,其實是在防止第52特混艦隊開溜.

簡單的說,白華偉覺得,在第51特混艦隊遭到攻擊前,第52特混艦隊在向東航行,也就是跟在第51特混艦隊的後面.等到第51特混艦隊完蛋,第52特混艦隊肯定會轉向,避免步第51特混艦隊的後塵.

只要耽擱幾個小時,就有可能放跑第52特混艦隊.

白華偉考慮得非常周全,只是實際情況跟他想象的不大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