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2節:決戰華沙(1)



決戰華沙

"鋼琴詩人"肖邦,是音樂文化史中最偉大的旋律作家之一,無論鋼琴音樂體裁的開拓,鋼琴音樂和聲語彙的創造,還是紛繁複雜的鋼琴技巧發展,肖邦都是最天才的鋼琴作曲家,他的作品也是至今被鋼琴家演繹得最多、聆聽最廣泛的,某種程度上,"肖邦"幾乎是鋼琴音樂的代名詞。

以演奏肖邦聞名的偉大鋼琴演奏家,包括拉赫瑪尼諾夫、魯賓斯坦、弗朗索瓦、里帕蒂、布萊羅夫斯基、阿格里奇、波里尼、齊默爾曼等。而上述名單中的半數,都與一項鋼琴賽事——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有直接關系。

肖邦大賽創建于1927年,每5年舉辦一次,是被公認的曆史最悠久、級別最高、評審最嚴格、最具權威性的鋼琴比賽。而曆屆大賽的多數獲獎者,如波利尼、阿什肯納齊、阿格里奇、齊默爾曼等,都成為世界級的鋼琴大師,這也使肖邦大賽成為國際鋼琴家的搖籃,最重要的是獲得大賽金獎還標志著一個國家青年鋼琴家的真正水平。

由于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審嚴格,極其重視藝術的內涵素質,因此,自1985年第11屆俄國的布甯獲得首獎後,1990年和1995年兩屆曆時15年金獎均為空缺。2000年,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即將拉開帷幕,在這個世紀之交的日子,人們期待著21世紀的"肖邦"誕生。

2000年1月24日,但昭義接到文化部的電話通知,李云迪由國家文化部選派,赴波蘭華沙參加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卻讓師徒倆有些遲疑了,連續參加重大比賽,兩人均已身心俱疲,何況又是如此頂級的賽事,最關鍵的是李云迪並未學習和積累足夠數量的肖邦作品,而距離比賽只剩短短8個月的時間。顧慮再三,兩人最終還是抱著試試的心態決定參賽。憑借對音樂虔誠的信念,憑借細致地研究和大量地彈奏,憑借天賦的作用力,李云迪用短短的8個月逐步建立起自己對肖邦音樂的理解與詮釋方式。

2000年10月,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在肖邦的故鄉拉開了神秘的面紗,華沙成為世界的焦點。全世界最挑剔的鋼琴樂迷,最嚴苛的評委,最權威的媒體采訪團紛紛齊集這里,華沙迎來了五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這屆大賽于10月4日至19日在華沙舉行,通過錄音帶申請參賽的有256人,經過預審獲得參賽資格的有98名,分別來自意大利、德國、白俄羅斯、美國、阿根廷、日本等23個國家,所有參賽者均有獲獎背景,李云迪又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大賽評委會由來自波蘭、阿根廷、美國、奧地利、巴西、法國、俄羅斯、捷克、德國、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12個國家的24名資深音樂家組成,評委會主席由卡托維茨高等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亞津斯基擔任。比賽地點在氣派不凡的波蘭國家音樂大廳,而早在半年前,半決賽和決賽的門票已搶購一空。

參賽選手會按照字母排列順序演奏,最開始的字母由隨機抽簽決定。比賽采取淘汰制,共分三輪和最後的決賽,每一輪曲目在音樂體裁上都有具體的規定,第一輪包括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第二輪包括大波蘭舞曲、諧謔曲、前奏曲、華爾茲、即興曲;第三輪為奏鳴曲和馬祖卡舞曲;決賽曲目是在肖邦兩部協奏曲中任選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