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4節:音樂的魔力(1)



音樂的魔力

2004年1月,李云迪開始了他的"2004世界巡演",這是他首次安排如此完整龐大的世界巡演計劃,從上海啟程,涉足歐洲、北美地區演出。其中歐洲的演出將在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德國及瑞士等國家,而4月的演出將集中于北美地區,包括美國的波士頓、舊金山、紐約、華盛頓,加拿大的溫哥華等城市。巡演選擇的曲目仍舊是肖邦和李斯特那幾首曆久彌新的代表作品。

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這句話用來解釋不同演奏家、在不同時候演奏同一部音樂作品都能給人不同的感受再准確不過了。對于熟悉肖邦與李斯特的愛樂者,都能從李云迪每次的演奏中感受到新的生命音流。這不難理解,音樂是瞬間發生的,很快便消逝了,在耳朵里過濾的每一個音符,無論對演奏者還是聽眾都是最後聆聽到的旋律。人們之所以願意走進音樂廳,而不是通過電視或者唱片來儲存對某個旋律的記憶,正是因為每一次現場演奏——在當下的音樂廳,演奏家運用當下的情感醞釀,聽眾當下的情緒體驗等,所有這一切的偶然與不可重複性,使每一場音樂會都成為世上的唯一。換句話說,聽眾聽到的音樂只在耳朵里"活"一次,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樂迷會跟進李云迪每一場獨奏會的原因。

4月10日到25日,李云迪展開北美首次7場巡演,分別在波士頓、溫哥華、舊金山、華盛頓、紐約、馬里蘭大學等地。其中在4月24日,李云迪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舉辦了獨奏會,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紐約的舞台。

紐約,不僅是聞名遐邇的國際經濟中心,而且還是首屈一指的世界文化中心,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融合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科學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文化是這城市發展的動力。這里也是音樂家的向往之地,在紐約成名就意味著被世界接納,但前提是你的音樂入得樂評人的法眼。紐約樂評人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權威、最嚴苛的音樂發言人,受到他們的否定,意味著你隨時得卷鋪蓋離開,不僅是離開紐約,也許是告別整個舞台,至少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會有人對你感興趣了。紐約的樂評人就是有這麼大的權力,他們一句"表演毫無特色",就能撕毀你所有的演出合約,這刻薄嗎?沒辦法,好運背後總藏著噩運的影子,當你有機會在全世界一夕成名,也有可能毀于一旦。每個獲得在紐約表演機會的音樂家在興奮的同時又懷著深深的恐懼,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演出當天,而是第二天翻開報紙的那一刻——上面登載著紐約樂評人對你藝術的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