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建文帝之謎 8、建文帝出師不利

既平之後,即當“收兵入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入營;將帶數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後頒降”。這是明太祖的精心設計,既防親王,又防奸惡;既防親王本人,又防親王所遣之將。顧慮不可謂不周密,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規定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而君子不必防,小人又非一紙憲法所能防。道衍這種倒黑為白的做法,為後世的野心家開了一個惡例,罪不可恕。

這一通書奏抵達京城,滿朝震動,建文帝召集禦前會議,商議聲討。齊泰提出主張:“明其為賊,敵乃可克!”這是針對燕王假借“靖難”的名義,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昭告天下,號召仁人義士共起勤王。想法是不錯,無奈沒有足智多謀的大將堪以當此戡亂的重任。

那時開國的宿將多已凋零,剩下的只有一個長興侯耿炳文,年已六十五歲,拜命為大將軍,率諸將渡江,分道北進迎敵。出師以前,建文帝告誡將士:“毋使朕有殺叔父名。”這句話說壞了——建文帝不明大義,當此時也,只有忠臣與叛逆之分,縱有不忍之心,只可存之于心,相機辦理;公然作此表示,正好為燕王所利用,在以後每當燕師危急時,燕王便站出來成了個“擋箭牌”,建文帝太失策了。

耿炳文出師一個月,戰于滹沱河北,大敗。建文帝決定易將,這時愚而好自用的黃子澄保薦李景隆堪當重任。建文帝聽了他的話,賜斧鉞,專征伐,領兵五十萬,去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的父親叫李文忠,是明太祖的外甥,與燕王為姑表兄弟,李景隆算起來與建文帝同輩份,此人根本是個紈袴子弟,所以燕王聽說他掛帥,且將兵五十萬之眾,大喜過望,對他的部下說:“此人膏粱孺子,謀寡而驕,色厲而餒。從前漢高祖自稱只能將兵十萬,他如何將得了五十萬兵。看著,他一定會自己坑害了自己。”

果然,這年十一月,兵臨燕京城下,李景隆大敗,逃回德州。燕王用了個誘敵之計,假稱出兵攻大同,引誘李景隆去救,等他出紫荊關,即由居庸關出塞。李景隆的部隊都是南方人,不耐塞外隆冬苦寒,手指頭都凍得掉落,何能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