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萬曆搜秘 35、神宗病中召見大臣

前代之失,後代之鑒,鑒往知今,以清初為最徹底、最成功。明朝宦官為禍甚烈,所以清初嚴禁太監干政;明朝以加派失民心、生盜寇,所以康熙有永不加賦的令。及至洪、楊軍興,軍費浩繁,亦不過開辦厘金,病商而未病農,此為亂後地方得以迅速複蘇,以及造成同光中興的一大原因。

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他一生最好的時候,幾乎無一善政,而臨死的那一年,卻頗有思過的模樣,《明史紀事本末·爭國本》篇:

(萬曆)四十八年夏四月,皇後王氏崩。後賢而多病,國本之論起,上堅操“立嫡不立長”之語,群疑上意在後病不可知,貴妃即可為國母,舉朝皇室。及上年高,後以賢見重,而東宮益安。至是崩,中宮虛位數月,貴妃竟不進位。

按:如果是比較明白而又沒有寵妃挾制的皇帝,高年失後,中宮任其虛位,而以皇貴妃統攝各宮,是不足為奇的;在神宗此時,卻是難能可貴。因為鄭貴妃覬覦中宮,已非一日,這時有此順理成章進位的機會,自然要力爭,是可想而知之事;則又可想見神宗力拒所請,必亦大費一番口舌。神宗所以靳此虛位而不予,當然是為了消弭隱禍——因為鄭貴妃被冊為後,則進一步必然會提出嫡庶的問題,要求廢太子、立王,又將掀起極大的波瀾。所以不再立後是極明智之舉。

其次,王皇後一死,神宗亦得病,此不能說沒有傷逝的伉儷之情在內。但神宗為國事著想,不能不保護太子;而在天倫的情分上,對太子仍然甚薄,臥病三月,不召太子。到了七月間,病勢已甚沉重,而太子依舊不得一視疾,此亦亙古少有的事。

由以後的“移宮”一案來看,神宗病中而父子隔絕,一半亦出于鄭貴妃的有意作梗,而所以如此,居心不可問。當時東林的巨擘楊漣、左光斗等看出端倪,便勸唯一的宰輔方從哲,應該進宮請安,探視究竟。

方從哲這樣回答:“皇上諱疾,即使進了宮,左右亦不敢奏聞。”楊漣便引《宋史》說:“宋朝文彥博問仁宗疾,內侍不肯奏報。文彥博質問:‘天子起居,你們不教宰相知道,難道有異志?下中書省行法!’”按:仁宗無子,說太監有異志,即指責其別有擁立的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