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者來稿

看到這則新聞,我有三點感動。

一為侯永祿的毅力所感動。一個有著四個兒子的農民父親,生活的艱辛完全能將他的一切夢想磨平。但侯永祿沒有,他能將一件事堅持干了60年,這是怎樣的毅力和堅定的生活信念?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是用文字書寫了自己的恒心,難怪他的兒子個個都是大。從這個農民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老公公的影子。

二為編輯的眼光所感動。再感人的事,如何沒有發現的眼光,沒有與時代脈搏相呼應的共鳴,也會讓許多感人的事情“曆史埋沒隨百草”。而青年出版社的女編輯謝慈儀能將這樣的人與事挖掘出來編輯出版,這份人文的眼光就值得佩服!至少我還沒有這樣的慧眼。正像深谷長成的幽香,編輯用一根導管鏈接到我們的鼻端,讓我們有機會嗅到生命真實的氣息。

三為時代所感動。貧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如何關注農民、農業、農村這“三農”問題?做到真正了解、真情關懷、真心幫助農民,是每一個有良心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國家的穩定富強離不開這絕大數的群體。很欣慰,我看到了這樣的事情。社會已經湧現出不少自動自發關心農民疾苦的人,有一個城市青年,看到農民的瓜賣不出去,取網名“瓜哥”為農民難銷的西瓜牽線搭橋聯系銷路。前不久看的《大國崛起》,今天看到的《農民日記》出版,都是媒體的良心。這才是真的“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我似乎看到國人的覺醒:有比金錢更貴重的東西。如果你不信,你一定要到工作中去找一找,到生活中去找一找。找到了,你就會快樂,雖九死而不悔一生!

讀者來稿:

《農民日記》:農民的“自留地”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並沒有太在意,總會主觀臆斷地去想:一個農民會寫出怎樣的文字?但是,在一個空暇的下午,當我隨意翻開這本書,卻被書中樸實的文字深深地感動了。

感動之一

翻開本書的第一頁,你便會看見作者侯永祿的照片,一位笑容憨厚、老實巴焦的老農民。侯永祿從19歲時開始寫日記,每天從無間斷,直到2000年。我欽佩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竟然堅持寫了近60年的日記!“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在周而複始的勞碌中,本就很少有人會如此用心的留意觀察周圍的生活,而更少的人會堅持不懈地記錄身邊的所見所聞,並描寫得如此詳細。

感動之二

雖然書中的文字沒有修飾,有些甚至不符合語言的規范,但字里行間卻流露著侯永祿對新生活的感懷和憧憬,以及他踏實生活、安心度日的心態。而日記里的那些關于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無不是當時社會大事的微觀縮現。老農民侯永祿一筆一畫地描繪了陝西農村半個多世紀的滄海桑田,侯永祿一生的喜怒哀樂的文字中,帶我們又回到那年那時那地的真實景象。

感動之三

從1949年至今,新中國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動蕩、改革與發展,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三農”問題都沒有被侯永祿忘記,並與生活一起被保存在這本《農民日記》中。這種記錄不是對文獻綱要等長篇大論的摘錄,而是點點滴滴的、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和生存經曆。

感動之四

侯永祿的日記原稿本是雜亂無章的筆記手稿,200余萬字,時間過去已久,有些已經難已辨認了。但盡職盡責的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細心從中挑選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辛勤勞動半年多,將日記整理成章,並根據年代分類,配以不同時期的背景介紹和相關圖片,更清晰直觀、原汁原味的展現曆史面貌。最終,將一本精心編輯的《農民日記》,送到讀者的面前。

書,是好書!當真正的農民文化漸漸從日益發達的傳媒視野中淡出時,如果你同我一樣,也想要了解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的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的實情,那麼這就是我尋找到的一本關于農民心聲和農民文化的紀實文集。

作者:儷文

2007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