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偉大的思想家和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在世界著名十大之中,孔子位居第二,僅次于西方人心目中的耶穌。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顏徵在。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武士,為魯國建立過兩次戰功,被封為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後娶了三位妻子,先娶施氏為妻,生9女,無子。又娶一妾,生一子,名伯尼,亦稱孟皮。孟皮腿腳有毛病,叔梁紇對他這個兒子也不太滿意,66歲的叔梁紇于是又娶了一位年齡不滿20歲的女子顏徵在為妻。一天,一心想讓妻子為他生一個令他滿意的兒子的叔梁紇,帶上年輕貌美的妻子顏徵在,到尼丘山下去祈禱,以求得一個令他滿意的兒子。不久顏徵在果真懷孕,生下一個男孩,這個孩子就是日後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世人所敬仰的孔子。由于孔子是父親叔梁紇祈拜尼丘山之後所生,因而叔梁紇給他的這個孩子取名丘,字仲尼,“仲”是孔子在中的排行。

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從此,孔家大權落到孔子的大母施氏手中。施氏為人心地狠毒,早在叔梁紇活著的時候,就逼死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孟皮的母親。叔梁紇去世後,早已不為施氏所容的顏徵在便帶上自己的兒子與孟皮,一起從現在居住的陬邑逃往曲阜闕里,在那里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

孔子15歲時即“志于學”,30歲開始“授徒講學”。那時,只要帶上“束”(一塊肉)的人,均可被孔子收為。孔子開辦的私學,首次打破了“學在官府”的,為傳播中華文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公元前517年,孔子34歲時,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因多次受阻,孔子于68歲時回到魯國,從此一邊整理文獻典籍,一邊聚徒講學,終于成了儒學思想的創立者,並取得培養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的偉大教育成果。

孔子17歲時,母親顏徵在就去世了。19歲時,孔子娶宋國的一姓亓官的女子為妻。一年後,亓官氏懷孕,並生一子。當這個孩子出生的消息傳到魯國國君那里後,魯昭公當即派人為孔家送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對此,孔子感到十分榮幸,便給兒子取名鯉,字伯魚。

學術界一般認為自孔子以後,孔家數代都是一脈單傳,直到第8代孔家才有三個男孩。孔子之後繁衍至今,曆經2500多年,已有82代之多。在曆史上,沒有一個家族能像孔氏家族這樣清晰地記載了2488年的家族譜系。到今天,孔子後人已近400萬(據媒體報道,孔子的77代嫡孫孔德墉提供的數字),其中中國大陸約300萬,香港近4000人,台灣約2000余人,其余則分布在、韓國、北美及歐洲等地。孔氏一家在中國曆史上可以說是繁衍最久、記錄最完整的一大家族。孔家當之無愧地可以稱之為“中華第一家”了。

在孔子的後代中,曆朝曆代有影響者不少。其中有他的孫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思),戰國末期的9世孫孔鮒,11世孫漢代著名經學家孔安國,東漢末年的著名家孔融,唐代著名經學家孔穎達,64世孫清代著名戲劇孔尚任,語言學家孔廣森等。孔家到了當代有名者也不少,如孔祥熙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