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王獻之:書壇“小聖”

七子王獻之:書壇“小聖”

王獻之(344—386),晉代著名書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為“書聖”王羲之最小的兒子。曾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後累遷至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王大令”。

在王羲之的七個兒子中,算小兒子獻之最有才氣。其書法成就在七子中也是最高的,因此書史上一直把他與父親王羲之並列為“二王”。

王獻之繼承了前人及父親的書法風格,但又不為前人及其父風所囿,敢于突破前人的窠臼。他所創立的“一筆書”的狂草,“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宋代書法家米芾語),在書法史上無疑是一大創舉。

王獻之的狂草發展了其父王羲之開創的用書法表達情趣的風格,使中國書法真正成為人的心靈的外觀,人格的顯示,從而使中國書法步入“寫志”、“心畫”的時代。

王獻之自幼天資聰穎,“書性過人”,深得父親王羲之的看重。為了加強對他的培養,王羲之還專門為他寫了《筆勢論》和《樂毅論》的書法范本,作為獻之學習書法的啟蒙教材。

一天,幼年的王獻之在父親的督促下開始臨摹父親的作品時,問父親,學習書法有什麼秘訣。王羲之帶著小獻之來到院子里,指著院子中裝滿水的18個大水缸說:“秘訣就在這缸里。”王獻之一時不得其解,只好用兩只眼睛望著父親。王羲之便對兒子說:“如果你將這18缸水用來磨墨練字,直到缸中的水全部用完,你的書法就可有長進。”

從此,小獻之按照父親的教誨,開始練習書法,也很認真。一天,小獻之正在伏案聚精會神地寫字,父親王羲之從背後悄悄地走近他,突然伸出手,用力去抽獻之手中正在寫字的筆。由于獻之寫字時筆握得很緊,沒有被父親抽掉。父親高興地誇獎獻之說:“此兒後當複有大名。”獻之聽後沾沾自喜,開始懷疑父親安排寫完18缸水的說法,以為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

又有一次,父親的一位桓溫來家中玩,得知獻之正在學習書法,于是拿出手中的扇子請小獻之在上面題上幾個字,獻之二話沒說,舉筆就寫。不料筆尖上一大滴墨落在扇子上,扇面被汙染了。對此小獻之靈機一動,在墨點上又加上了幾筆,此時,一只活蹦亂跳的小牛犢再現于扇面上,更增添了幾分情趣。見狀,朋友桓溫對小獻之贊不絕口。

父親和朋友的稱贊,慢慢滋長了小獻之的傲氣,以為憑著自己的出色才智練習書法,不需要練完父親所說的18缸水。

小獻之一咬牙練了整整五年,自以為自己的字寫得差不多了。一天,獻之將自己寫的字交給父親看,父親每翻開一張,便搖頭一次,就這樣一個勁地搖頭不止。當父親王羲之翻到獻之寫的一個“大”字時,臉上才露出了一點滿意的表情,隨手拿起一只筆在獻之的“大”字下點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兒子,要他繼續刻苦練習。

小獻之心中不服,便將自己所寫的字又抱給郗看,還告訴母親說:“我已練了五年,寫完了三缸水。並且每個字都是按照父親的字去練習的,您給我看看,我的字和父親的字有什麼不同?”郗也是書法行家,她將兒子寫的字認認真真地看了三天,最後將兒子叫到自己的房里,拿出其中的一個“大”字上有丈夫加上的一點的那一張,告訴兒子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小獻之聽後,告訴母親說:“那一點是父親看後加上去的。”從此,小獻之克服了驕氣以及急于求成的情緒,堅持不懈地練下去,終于將18缸水用盡。工夫不負有心人,在父親的督促下,王獻之的書法也終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王獻之的書法代表作有《洛神賦》。唐張懷是這樣評價他的:“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其草書)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張懷的這一評價是中肯的。

王獻之最初娶二舅郗曇之女郗道茂為妻,夫妻感情深篤。後來獻之被逼與郗氏離婚,當了新安的駙馬。新安公主與王獻之只生了一女,名神愛,神愛後來進宮當了安僖皇後。

據傳獻之曾納桃葉、桃根姊妹倆為妾。王獻之在今南京名勝之一的桃葉渡口迎娶桃葉時曾作《桃葉歌》,其歌曰:“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娶汝。”正是王獻之在此迎娶桃葉,從此這一古渡口不僅得名桃葉渡,而且也名聲大振。而王獻之與桃葉的風流佳話也千古流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