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1節:張謇:注定失敗的理想主義者(11)

到了晚年,張謇提出了"村落主義"。所謂村落主義,是一種地方自治。梁啟超到南通看了後曾說:"蓋村落者國家雛形,國家者村落之集合體也,假使全國之人皆行其村落主義,則擴充之即可成一村落國家。"但這其實不太可能。南通當時是一個繞著張謇轉的"村落",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和效率機制。隨著張謇個人的逝去,完全以他個人為核心的體系也就隨之坍塌。這也是南通模式不可複制的原因,因為只有一個張謇。

當時的南通更像是一個封閉環境中的試驗田。錢以振1920年去南通參觀後說:"全國無論如何鼎沸,而南通則自養其兵,自教育其子弟發揮其實業。"烏托邦的理想有時在封閉式試驗中能夠光彩一時,但一旦與外部發生沖撞,失敗便成必然。後來的事實便證明了這一點。對外部世界的敏感程度和信息靈通程度對商業發展而言是極其關鍵的。張謇的理想主義使他埋頭于自己的小世界,當外部世界發生戰亂和劇變時,有限的資源是無法抵擋那些沖擊的。

當然,以事後的發展去評論曆史是有失公允的。畢竟張謇只是一個人,改變不了當時的局勢。至少這個"村落"是他實現理想的天地,也為國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范本。比起30年代晏陽初在定縣辦平民教育,梁漱溟在鄒平搞鄉村建設,張謇建設南通不但時間更早,規模也更大。而他個人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即便失敗,也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