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2節:范旭東:耿介書生的事業(3)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范源濂應蔡元培之邀出任教育部次長,梁啟超成為袁氏政府的司法總長。范旭東也滿懷愛國熱情偕妻回國,由梁啟超推薦進了財政部。當時財政部要把流通市面鑄有"龍洋"圖案的銀元改鑄為袁世凱半身像的銀元。范旭東被派到鑄幣廠負責銀元的化驗分析。這是他第一次,也是一生唯一的一次擔任官職。

按規定每枚銀元的重量為七錢二分,純銀含量為96%,可是鑄幣廠偷工減料,從中貪汙,擅自降低純銀含量。范旭東每日辛勤化驗,但總是發現分析結果不符合標准。他屢次向上反映,要求回爐重鑄,均未獲准。憤怒之下,兩個月後他就堅決辭職了。後來每提到這件事,他便說:"我一次就飽嘗了官場腐敗的滋味。這樣也好,使我另辟途徑,自謀出路。"

沒有對手的買賣亦須妥協

范旭東制出了中國的第一批精鹽,但是卻觸犯了鹽業的專營格局。雖然在市場上大受歡迎,但是久大最後還是必須向政府壟斷妥協。

1913年已經出任教育總長的范源濂為范旭東爭取到一個赴歐洲考察鹽務和制堿工業的機會。鹽自古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鹽政也是中國曆代政府壟斷專營的重要物資之一。但是直到當時,中國人雖然守著豐富的海洋資源,食用的鹽卻仍是土法制作的粗鹽,效率低,純度低,並且含有很多有害物質。當時,西方發達國家已明確規定,氯化鈉含量不足85%的鹽不許用來做飼料;而在中國許多地方仍用氯化鈉含量不足50%的鹽供人食用。曾經有西方人譏笑中國是"食土民族"。實際上制作精鹽其實並不難,成本也不高,只是中國當時缺少化工人才,無人涉足。

范旭東用近一年的時間,考察了歐洲各大工業強國,調查了奧地利的鹽專賣法,研究了奧地利和英國的制鹽方法和設備……在領略西方工業文明的同時,他也飽受歧視。在英、法、比等國考察用蘇爾維法制堿工廠時,他多次碰壁,不准進入現場。在英國卜內門堿廠(BrunnerMondandCo,今天ICI公司的前身)參觀時,傲慢的主人嘲弄地說,你們看不懂制堿工藝,還是看鍋爐房就好了。這段經曆對范旭東觸動很深,個人開創事業的激情加上民族自尊,成為他一生事業的強大動力,並使他擁有了超越錢財之上的追求。

1914年范旭東回國。此時政局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此前一年,袁世凱因為急需軍費鞏固政權,和五國銀行團簽訂了《善後借款合同》,以鹽稅為抵押,由政府直接管理和經營鹽務。但是主張自由貿易的農商總長張謇和司法總長梁啟超則認為應該取消專商,廢除引岸,改良鹽產,統一稅率。范旭東加入了這一場論戰,站在梁啟超和張謇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