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部分 第21節:四、幕外幕僚長,機中機要人(6)

不久,南京政府成立,蔣作賓被任為陸軍次長。他主張三點政策,即以南京、武漢、北京為三點,作為革命重要之地,若三點鞏固,革命可望成功。因此,他就職後即創立軍官學校,以培育人才。同時他新編操練第八師,以求鞏固南京一點。至于武漢一點,他不斷電商黎元洪,對起義各軍進行整頓。無奈政府北遷,蔣洞悉袁世凱並無誠意,最初堅決不去,而孫中山、黃興等人認為,民黨勢力,宜謀北漸,北京一點,不可輕視,在他們的催促下蔣才北往任事。

袁世凱帝制運動時,蔣作賓為袁所忌,逃往西山。袁死黎繼,1916年7月黎任命蔣為參謀次長,晉升為協威將軍,是黎元洪的所謂"四大金剛"之一,成為黎的軍事智囊。當時段祺瑞任國務總理,與黎元洪發生齟齬,蔣作賓力主調和,但段氏剛愎自用,以督軍團之力驅逐黎,黎氏無能,違法解散國會,結果釀成張勳複辟之禍。

蔣作賓覺得國家綱紀已被破壞,北方已不可為,非南下護法不足以謀挽救,而武漢為南北樞紐,有事中原先據之。當時握有重兵,擁武漢財富為南北阻礙者,為湖北督軍王占元。若王氏不去,則無事可為。1921年,蔣被推為湖北臨時省總監,遂入湘聯合湘軍將王占元驅逐出境。王雖被逐,但吳佩孚乘機侵入,委任蕭耀南為湖北督軍。武漢重鎮,又落入軍閥之手。

蔣作賓于是南走廣東,商籌北伐大計,隨孫中山到桂林,任幕僚處處長,並到韶關策劃攻贛。陳炯明叛亂時,孫中山倉促避亂于永豐(後改名中山)軍艦,蔣亦相追隨,複奉命聯絡各方,協謀以清除心懷不軌、隨時准備叛亂的人。國民革命軍北伐時,蔣被任為湖北宣撫使。1927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次年,任國民政府戰地委員會主席,參與北京,天津的和平接收事宜,任北平政府分會委員,旋又改任駐德公使。三年後任滿返國。1931年7月,與施肇基同被任為國聯會第十二屆大會出席代表,蔣未與會。8月,被任為駐日公使。1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四屆中央監察委員。1935年7月,自日本回國,12月,任內政部部長。

黎元洪任總統後,調任教育總長張國淦為總統府秘書長,這樣張國淦就成為黎元洪的老幕僚。他是湖北蒲圻縣人,字乾若、仲嘉,號石公,前清進士,清末曾入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幕,開始其幕僚生涯。辛亥武昌起義,黎元洪慕其賢而將他聘入幕府。由于他為人識大體,有操守,無政治野心,不僅為黎元洪所尊敬,亦頗得各方倚重,做過黑龍江省省長、教育總長、司法總長、農商總長、國務院秘書長。從他的民國宦曆來看,他作為老官僚是當之無愧的,可他並沒有官僚習氣,他生平很少聯絡政客,交通聲氣,難進易退,非有大學問和修養的人難以辦到。

哈漢章、金永炎、蔣作賓、黎澍四人經常向黎元洪建議,總統必須掌握兵權,其理由是:責任內閣制是專指政治而言的,總統既然是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就不能不管軍事,如不管軍事,則不如不做總統。黎也覺得袁世凱做總統時是何等威風,而自己身為總統雖不集權,但畢竟是總統,就不能不管軍事。

黎元洪的這一意圖與段祺瑞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段以為他是以國務總理的地位掌握全國政權,以陸軍總長的地位掌握全國軍權,總統不負實際責任,只能安分守己地做一個蓋印機器。段的政治獨裁是建立在軍事獨裁基礎上的,如讓總統管軍事,就等于把自己放在手無寸鐵的空位子上,這是他難以容忍的。在這種情況下,最終爆發了府院之爭。

相對于其他政客如袁世凱、段祺瑞等人而言,黎元洪的智囊不僅人數少,而且謀略低,當中沒有較為出色的人物,除"四大金剛"外,饒漢祥、杜錫鈞、李根源、韓玉辰等人也曾充當過黎元洪的謀臣策士,但他們智謀平平,未見有突出的表現。由于黎氏忠厚有余,智慮不足,因此在重大決策方面,他主要依靠其幕僚的建議行事,自己缺乏主見,決斷不堅,有時其幕僚不免盜用魁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