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二部分 第26節:四、幕外幕僚長,機中機要人(11)

楊宇霆首先盡心竭力整頓軍紀,深得張作霖的信任,繼之驅逐段芝貴,趕走馮麟閣,吞並二十八師。在謀劃兼並吉林、黑龍江二省,統一東北過程中,楊宇霆運籌帷幄,左右時局,極力鼓吹引兵中原,奪取中央大權,為張作霖所接受。當時"楊宇霆意氣發抒,欲佐張作霖經營八表,不以安于遼東一隅為己足"。

張作霖起自草莽,舊友如湯玉麟、吳俊升、張景惠、張作相等長期以來一直與他共命運,這些人意態驕蹇,對于楊宇霆這位新進之士時常露出不滿情緒。而楊倡言改革軍制,尤授人以口實,唯獨張學良與他親善,他依賴張學良得以新法治理奉軍,設兵工廠而自己為監督。他在兼任東三省兵工廠總辦期間,往往與工人同食,每日菜錢沒有超過二元。楊在日本留學期與日本人過往甚密,而他的士官學友又多在南方列名顯要。因此楊宇霆對外主張親近日本,對內主張聯合西南。當時有湘人楊丙為他奔走港粵,倡導孫(中山)、張合作之說,只可惜楊丙拙于辭令,難以勝任。

在直皖戰爭中,楊宇霆游說于奉、津、京之間,挑起直皖矛盾,張作霖乘機出兵,坐收漁利。楊隨即與徐樹錚聯手,召開天津會議(1918年),建議去秦皇島劫軍火,武力對付南方,楊任奉軍副司令。奉軍入關後,楊與徐樹錚勾結,在徐樹錚編練軍隊時,因留用奉軍軍費軍械,與同僚丁超同被免職。1922年再由張作霖起用,任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議,同時協助對日交涉事宜。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戰敗後,楊建議整軍經武,休養生息,處心積慮,為卷土重來做打算。此時舊派已失勢,而新派則揚眉吐氣。

第二次直奉戰爭,楊宇霆任鎮威軍總參謀長。此役奉軍戰勝直軍,以新派出力為多,故楊宇霆隨張作霖入關,聲勢顯赫一時。段祺瑞出任執政,以李景林督直,張宗昌督魯,姜登選督皖,楊宇霆督蘇,至此,奉系遂形成一長蛇陣形勢,勢力遠達江南,此為奉系全盛時代,亦為楊勢力堪稱炙手可熱之時,張對他言聽計從。

不久,浙督孫傳芳長驅入甯(南京),楊、姜北遁。1924年冬季,郭松齡又突然易幟,姜登選過灤州時遇害。至此,張作霖的舊將氣焰又張。而宇霆經此兩役,張作霖對楊宇霆他的信任及寵眷不免一落千丈,但仍委以總參謀長之職。馮玉祥在給張作霖的函中曾說:"新進少年,能花言巧語,見敵即跑,不加之罪,而仍握大權。"可見張作霖並沒有對楊完全失去信心。

很快,楊宇霆以其縱橫捭闔的智謀,利用張(作霖)、吳(佩孚)合作之機,重新崛起,恢複原職,仍為張作霖規劃一切。與日本勾結鎮壓郭松齡軍。當郭氏夫婦被捕時,楊力主就地槍決。1926年,出任安國軍總參謀長。次年,他與奉軍將領擁張作霖為大元帥,宇霆自任元帥府參謀長。不久,因韓麟春生病不能治事,宇霆代他為三、四方面軍軍團長,指揮京漢線作戰。保定一役失敗後,奉軍不得不總退卻。

1928年6月5日,張作霖被炸于皇姑屯,楊宇霆一時不知去向。事後才回奉天。此後,他一直干涉張學良行使軍政大權,以老長輩自居,並與常蔭槐朋比為奸。1929年1月18日,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張學良,召兵工廠督辦楊宇霆及黑龍江省長常蔭槐到總部開會。夜兩點即以內亂罪將常、楊槍決。楊終年44歲。

楊宇霆智謀高超,治事亦勤,可惜他恃才傲物,終被張學良處決。筱園在《國聞周報》對楊宇霆評論道:"論宇霆之生平,其智計之縱橫,材辯之奇詭,規模之壯闊,在近代風云人物中殆屬不多見。惜乎其恃才傲物,直情逕行,看人太輕,看事太易,世途之艱難險阻,一切不在其顧慮之中,是以屢遭挫折,猶不悔悟,終至自陷于一死。子輿氏云'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則足以殺其軀'。焉者,夫亦可哀也已。"

在"文治派"智囊中,以文墨起家的王樹翰是重要人物。他協助張作霖治理東北三省,較受推崇。

王樹翰,字維宙,又字惕庵,遼甯沈陽人,出身于書吏之家,前清舉人。他自幼就精于文墨,清末入北京學治館學習,結業後返奉,清末為東三省總督府和奉天都督府秘書。張作霖當政後,他被任為奉天省財政廳廳長,後因他"力主藏富于民,反對剖克聚斂,漸為作霖所不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