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9節:秦時明月張藝謀本紀第一(7)

《活著》是浙江作家余華在自己文學創作的高峰期推出的3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另外兩部是《在細雨中呼喊》和《許三觀賣血記》),同這部小說後來所得到的長久而廣泛的充滿溢美之詞的評價相比,它在誕生初期所遭到的質疑可以說微不足道。這是一部用表現接二連三的渺小死亡來推襯永恒不變的偉大生存的氣勢磅礴的小說,它對成長艱難經曆坎坷的張藝謀所產生的震撼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活著》最打動我的地方,在于它寫出了中國人身上那種默默承受的韌性和頑強求生存的精神,其實這也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品質。"張藝謀簡潔明了地闡釋了自己選擇《活著》的根本原因。不過與此前的作品不同的是,拍攝《活著》,張藝謀在選定了合適的、相對具有普羅大眾的題材的同時,還要在創作手法上做到和以前全然不同,這也決定了他用最樸實和傳統的絲毫沒有"第五代"導演實驗特征的方式去拍攝這部"宏大"的電影。

同以往對待原著的處理一樣,這次張藝謀仍舊對文學作品和電影劇本之間的區別處理尤為在意。在原著小說中,非常"異態的"大量死亡,有些荒誕的情節發展,過于起伏跌宕的戲劇沖突,相對刻板的藝術風格,這些在張藝謀看來都並不符合他所要創作的電影的基本脈絡。在張藝謀的《活著》中,死亡人數被縮減了,情節的線路簡單了,戲劇性更平順了,最主要的是,他通過激發了葛優的超水平發揮,使作品呈現出了中國電影難得的幽默氣質,耐人尋味,氣韻悠長。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張藝謀和陳凱歌當時的"禦用樂師"趙季平,在以插曲《似水流年》為主導的配樂中,將古樸悲愴的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于天地悠悠、蒼生渺渺的氛圍營造下,為影片提供了闊大浩瀚、曠遠無垠的深沉背景,完美地突出了電影所要展現的"小生存,大痛苦"的高絕主題,萬眾傾倒。影片推出後在海內外的雙重閃光印證了張藝謀轉型的成功。

五、龍戰于野——"二張"的沸騰生活

張藝謀1995年通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進行的類型片嘗試雖反響良好,但1997年的《有話好好說》卻使張藝謀遭到了執導生涯中最大的票房慘敗。不過重要的是,也正是源于這部電影的拍攝,中國電影江山中的最佳組合得以浮出水面。其實早在1989年,此後對張藝謀個人生活和事業都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強悍"人物便出現了,那就是在東北長大、發跡于京城的暴躁商人——張偉平。

張偉平,籍貫沈陽,1958年10月生于北京。父親畢業于哈爾濱軍工大學,就職北航,母親是北京第四醫院主任藥劑師。張偉平青少年時期在沈陽由祖父撫養,1977年母親去世後接班進入北京四院做藥劑師工作。12年後,張偉平抓住轉型期唾手可得的機遇,靠從事房地產、航空食品加工以及藥品代理逐漸家財萬貫、富甲一方。在1989年一個普通的家庭聚會中,張偉平和張藝謀相識,並很快相交莫逆。談起二人的初期交往,張偉平不乏調侃:"小時候,我常和朋友合伙去打架,有時候朋友們都跑了,我還留下來,一個人對七八個都不害怕。藝謀見過我那時的照片,他真是導演,特別有領悟力,能從一張照片感覺到當時的我不好惹,一看就惹不起。"事實上,性格倔強但老實敦厚,名聞四海卻生活低能的張藝謀也的確需要張偉平這樣堅持了30多年業余拳擊訓練性情彪悍,在京城神通廣大,而且實力雄厚,善于經營的朋友,張偉平1996年投資1000萬元成立的新畫面影業公司(張偉平任董事長,張藝謀任藝術總監)加強並牢固了這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