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5節:秦時明月張藝謀本紀第一(13)

文學的信徒

《紅高粱》——根據莫言的《紅高粱》和《高粱酒》改編,陳劍雨、朱偉和莫言編劇;《菊豆》——根據劉恒的《伏羲伏羲》改編,劉恒編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根據蘇童的《妻妾成群》改編,倪震編劇;《秋菊打官司》——根據陳源斌的《萬家訴訟》改編,劉恒編劇;《活著》——根據余華的《活著》改編,余華、蘆葦編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根據李曉的《幫規》改編,畢飛宇編劇;《有話好好說》——根據述平的《晚報新聞》改編,述平編劇;《一個都不能少》——根據施祥生的《天上有個太陽》改編,施祥生編劇;《我的父親母親》——根據鮑十的《紀念》改編,鮑十編劇;《幸福時光》——根據莫言的《師傅越來越幽默》改編,鬼子編劇;《英雄》和《十面埋伏》是由作家李馮和編劇王斌配合創作;《千里走單騎》則是號稱中國金牌編劇鄒靜之根據張藝謀講述的故事創作電影劇本。

多年來,和張藝謀合作過的作家幾乎全都聲名赫赫,而張藝謀所選擇的作品也無不具有或經典厚重的分量或異類新奇的特征,上面的簡要列舉便可叫人恍然大悟。

"中國電影的繁榮與文學繁榮有直接關系。我們幾代導演成功的范例,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近幾年文學的變化和小說的追求,刺激著我們這些人怎麼從過去的風格里演變出來,怎麼采取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張藝謀對自己始終依附現成的文學作品進行自己的電影藝術創作毫不諱言。

從處女作《紅高粱》開始,一直到最近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縱觀張藝謀執導生涯的20年,除了當時是為了幫朋友的忙而接拍的《代號美洲豹》以外,其他的影片,全部是在張藝謀的自主選擇下和當代知名的作家合作進行的劇本醞釀和創作,並在此文學范本的基礎上完成電影的制作。

張藝謀一向對自己電影操作方面表現能力超強的天資稟賦和對自己文學創作領域寫作才華淺陋的殘酷事實同樣確認無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他在接受采訪時將自己和早年的同學兼搭檔陳凱歌進行的自嘲比較——"我寫東西很慢,很吃力。我不屬于那種文采飛揚的人,凱歌的文采最好,首屈一指。他文學素養高,感覺也好。他愛看書,寫得也好。我沒那兩下子,所以我也就不怎麼寫……"事實上,雖然張藝謀在文學上,"寫"的能力比較差,但他"讀"的水平並不低,是具備很高的藝術鑒賞力的,而這一點,對于一個做文化的人,幾乎可以說是一個最根本的不可或缺的能力,尤其是在用影像表達作品內容的電影領域。

細致對照張藝謀的電影和原著,可以很明顯地發現,除極少數作品外(如剛剛開始執導的幾部片子),內容幾乎全部大相徑庭,顯然張藝謀只是提取了小說中的靈魂和神韻,而在具體的表現上,則將細節和情節完全按照自己電影形式的需要做了面目全非的改動,再創造能力驚人。這充分體現出張藝謀對自己電影技巧和二度創作能力的高拔自信,影片的最終效果和高貴命運不容置疑地反映了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