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19節:顧盼紅塵陳凱歌本紀第二(2)

二、在貴族們身旁

風暴暫歇的1965年柳絮飛飄的夏天,不久前畢業于北京西城師范附小(又名石年小學,由齊白石和紀彭年創辦)的陳凱歌歡快地奔跑著迎來了一生中第二個重要的時刻。他欣喜若狂地追趕的目標是一名匆忙地騎著自行車的郵遞員,追趕的理由是郵遞員的手里攥著他憑借優異成績考取的北京第四中學的錄取通知書。

很多年過去以後,陳凱歌仍能清晰地回憶起1965年那個夏日午後他追趕郵遞員的許多溫暖細節,這不能不令人強烈地感受到他對那次成功升學是多麼洋洋得意和念念不忘,即使他後來多次表達了對北京四中當年高高在上的傲慢校風以及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的反感之情。

北京四中,創建于上世紀初的1907年,原名為順天中學堂。建國後定名為北京第四中學,是一所男子中學。北京四中向以高級國家干部子弟的"專屬"學校而著稱,當年就讀的學生,共和國元勳、高級將領及部級以上干部的公子會聚如云,被譽為名副其實的"貴族中學"。

在夢寐以求的北京四中,陳凱歌只做了一位就讀一個學年的匆匆過客,當然,他的公子哥同窗們和他也是一樣的命運。因為,更大的風暴很快就到來了。

四中的一年,對陳一生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革命貴族公子的性情種種,在顯貴學友之間傳閱的外國名著,無不讓陳感喟觸動並使自己相對低微的身份多少有了提升和認同之感。

在北京1966年山雨欲來的春天,在不可一世、陽氣暴漲的四中校園里,青年毛澤東的模仿者層出不窮,革命英雄主義的浪漫理想直沖云霄。躊躇滿志的飛揚少年們被造反之火灼烤得蠢蠢欲動——傍晚甯靜的夕陽中熱烈激昂的辯論放眼皆是,傾盆瓢潑的大雨里呼號狂奔的蹤跡彼伏此起,陰郁漫天的炸雷下信步沉思的身影觸目驚心。

目瞪口呆的陳凱歌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氛圍里形成了反叛和歸依矛盾交融的青年世界觀。

三、"弑父"

陳凱歌之父,陳懷皚,名取襟懷坦白的含義。但其與生俱來的誠懇秉性和美好願望並沒有能夠避免他在無人幸免的文化革命中被明察秋毫、怒火萬丈的紅衛兵們判定為國民黨特務進而蒙受迫害和冤屈的厄運,負罪的理由是,政治面貌當時仍為群眾的陳懷皚19歲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曾經加入了國民黨,那一年是1939年,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場全面潰退,堅苦卓絕。

當紅衛兵批判和揪斗的矛頭指向中年的陳懷皚導演時,當初被他滿含詩意地寄予純潔與和平期望的兒子在大逆不道的行動中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陳凱歌多年後經懺悔反思得出了結論,當年比比皆是的反叛、出賣、殘暴和自殺,根本應歸結為一個原因,那就是——恐懼,個人對群體不予接納並驅逐自己的恐懼,這個恐懼在他看來超出了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人的終極天性。在人性的這一根本力量驅動下,人們任何難以理解的做法都有了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