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0節:顧盼紅塵陳凱歌本紀第二(3)

即便如此,在陳凱歌遙遠的回憶中,父親在自己的推搡下平靜無語地望向自己的目光,以及3年後在北京站台上父親為遠行的自己送行時依依不舍地小跑追趕緩慢啟動帶走兒子的火車時的樣子,還是讓他耿耿于懷、痛心疾首。

背叛自己的父親,為陳凱歌打下了反叛心理的根基,但也正由于這一行動的違心無奈所帶來的無盡愧疚,使他後來的走向其實更多地指向了反叛的另一面。

四、時間不逝圓圈不再

當陳凱歌七年後重返北京的時候,他為自己那一代人發出了慨然的浩歎——終點又回到起點,仿佛在時間的圓圈里打了一個轉,最後空留下一片茫然,無從祭奠。

1969年到1976年,陳凱歌遠赴西南邊陲先是從事改天換地的農懇勞動,隨後靠高大的身材和不俗的籃球技藝當上了一名"體育戰士"。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景洪縣,就是他動蕩年華的棲息之地。從少年到青年,這塊來時郁郁蔥蔥,離時荒蕪寂寥的土地,成了他和他曾經年少的伙伴們無言以對的青春之塚。

直到30多年後的"富貴還鄉"之時,當初的翩翩後生才會老態龍鍾地從夢魘的墳墓中醒來,而時間好象從未逝去,雙鬢卻是早已斑白。

重返北京後的1978年,超齡5歲當時做北京電影制片廠洗印工人的陳凱歌靠特殊的身份順利地考入了剛剛恢複招生的北京電影學院。當年農田懷抱的朱辛莊成了後來中國電影再度崛起的沃土。煥發青春的陳凱歌終于如魚得水,電影世家的出身和書香門第的熏陶讓陳凱歌在同窗中出類拔萃,躊躇滿志。這一階段是陳凱歌最自由和逍遙的時期,偉大的抱負和浪漫的情懷在胸中熊熊燃燒。4年的學院生活過後,三十而立的陳凱歌被分配到廣西電影制片廠工作,為理想而付諸行動的生活開始了。

五、在好萊塢門口發呆

美利堅合眾國的最大城市在1988年向陳凱歌發出了邀請。第一次離家20年後的這次遠行是由亞洲文化交流基金會及紐約大學共同促成的。這次美國之行,陳凱歌的收獲有兩個,先是獲得荷蘭鹿特丹電影節評選的20名"走向未來的導演"的第六名,還有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第二個家庭——和名門才女洪晃在紐約簡單成婚。

據洪晃在多年後淡然追述,當年在美國的陳凱歌更多時候是在狹小的華人藝術圈出入,可以想象,一個談構思談表演的導演,在多數為音樂家、畫家和作家的圈子里,用武之地顯然是有限的,難得的無疑還包括暢所欲言的發泄和促膝談心的快慰。

在美國的日子,陳凱歌更多的是扮演懷才不遇和憤世嫉俗的"群眾演員"角色。一些行色匆匆的紐約市民經常看到一名身形偉岸的東方壯年男子坐在自己寓所前的台階上冥思苦想、神游物外,難免滿腹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