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顧盼紅塵陳凱歌本紀第二(6)

贊——面朝大海背靠江山

陳凱歌的電影,是新時期初年人們在遠望曙光熹微的文化複興的地平線時奔騰而來的第一面人文浪漫主義回歸的旗幟,為中國文人長久匍匐之後的躍起,贏得了第一個揚眉吐氣的勝利。

長安畫派的風骨,民間音樂的神髓,百年國粹的精華,遙遠史詩的記憶,被陳凱歌分別巧奪天工地糅進了《黃土地》、《邊走邊唱》、《霸王別姬》和《荊軻刺秦王》的華麗光影之中,完美再現了民族之魂深處的悠久沉思和不滅向往,出神入化,氣象莊嚴,並在對傳統文化的倚靠之下,完成了中國電影向全球化挺進的第一使命。在陳凱歌通往功成名就的道路上,他靠家學的影響和經曆的累積,為自己技法的錦囊開創並收藏了4件制勝的法寶,屢試不爽——

一、山水丹青。將中國現代的繪畫美學強化性地注入電影的構圖之中,是陳凱歌第一次出手的重要表征。中國新時期電影第一部最重要的影片,也是陳凱歌的處女經典《黃土地》,從某種意義上看,更像是陳的一次朝氣蓬勃的遠足寫生之作。後來的很多評論指出,《黃土地》的視覺追求頗富中國長安畫派的主旨,這並非簡單的臆斷。

長安畫派,國畫藝術流派。建國初,由長安本地或寄居在長安的畫家趙望云、張大千、石魯、何海霞、方濟從、康師堯、劉文西等創立,一反清末民初中國畫壇摹古不化之風,大膽走向生活,大量寫生創作,藝術風格粗獷浩瀚、高拔雄渾。

電影《黃土地》中刻意大量表現的滿含凝固詩意的西北黃土高原的雄壯景觀,雖然有些生硬和幼稚,但還是顯現了陳凱歌早年的家庭熏陶的藝術教育成果和當時躊躇滿志的舍我其誰雄心。而重要的是,這種風格超前地豐富了當年中國電影的表現手段,具有相當驚人的前瞻性。盡管受到顛覆性刺激的多數電影前輩和影評人士對這種過分突出景物的緩慢和安靜的表現形式頗多詬病,但影片先是在海外然後在國內獲得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贊揚還是成為了中國電影此後的開拓性突圍的寶貴的"火力准備",意義深遠。

二、風俗禮儀。在陳凱歌一貫急先鋒式的實驗主義創作中,中國民間古樸風俗和傳統文化禮儀的展示和紀錄的操作非常極端。這些特征分散地體現在腰鼓群舞、求雨拜神、鄉間婚慶、閱兵操練、民間藝人的表演和京劇經典的唱段里。

一種公認的說法是,陳凱歌的電影之所以獲得了成功,尤其是得到了海外人士的普遍肯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適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球化以及後現代化浪潮席卷世界的當口,陳凱歌"故意"地拋棄了常規藝術文本中那種有機的"所指",而使電影中這些特定的形式段落成為了後現代文化中極具抽象含義的隱晦"能指",從而在後現代真實消遁、標准模糊的世界里巧妙地制造了本土文化的"贗品"(它只能是贗品,因為真品是不存在的),在迎合了海外人們的"窺視欲"的同時,也滿足了國內人們的"求知欲",其成功顯然是在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