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9節:聖者為王侯孝賢本紀第三(4)

"台灣三部曲"的後兩部《戲夢人生》和《好男好女》也延續了侯孝賢高屋建瓴的創作手段,同樣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他以對特定時期特定事件悲傷深遠的注視為基點所展開的波瀾壯闊而又沉靜無聲的敘述,意料之中地贏得了舉世擊節的回響,在令自己登上世界峰巔的同時,也使得起點一般的台灣電影達到了意想不到的離奇高度。

四、激流中的島嶼

除了成長懷想和家國記憶這兩個主題之外,在絕大部分侯孝賢的電影中,都強烈地映射了第三世界在上世紀下半葉社會轉型期人們所處的焦慮和困惑的普遍情境。

社會轉型思想是西方社會功能結構學派現代理論的經典思想,基本內涵是指社會的整體性變動。社會轉型主要是指社會結構的整體性、根本性變遷,它不是指社會某個領域的變化,更不是指社會某項制度的變化,而是指社會生活具體結構形式和發展形式的整體性變遷。

台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的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的轉型給每一個人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年輕人方向感喪失,不知身在何處,迷惑而又無聊空虛;年長者責任感麻木,只為物欲奔波,可悲而又不擇手段。

在侯孝賢幾乎所有的作品里,凡是涉及到這個社會發展階段的故事,大都充滿質感地接觸和反思了這種變遷帶給人的心靈和行為的難言的影響。從《風櫃來的人》開始的一系列青春題材的影片中,在強烈緬懷人生覺醒期片段的同時,侯孝賢以深刻複雜沖突的鄉野和都市二元對立的大環境為背景,獨開蹊徑地以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手法,用個體的經驗和心路的鋪陳描繪了走向城市化的台灣的廣闊的時代風景,並用寬厚和淡定的心懷,慈悲和容忍的態度,表達了對自己生存的地域和人們無法排遣的厚誼深情。

五、三人行

也許是最初靠舞文弄墨的案頭工作走進電影的經曆在起作用,侯孝賢在營造自己的電影王國的過程中,一直對劇本的重要性極為看重,並用一個固定的班底書寫他所有電影的藝術藍本。談到侯孝賢的電影創作,不得不提到兩個與他保持長期堅定合作的作家——在台灣文學界享有盛名的朱天文和吳念真。

朱天文,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山東臨沂。父朱西甯與司馬中原及段彩華合稱"軍中文治三劍客",母劉慕沙是知名翻譯,妹妹天心、天衣,一家五人多年來出版了各種文學書籍70余種,堪稱"文學望族"。朱天文1978年畢業于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創建《三三雜志》和《三三書壇》,名揚島內。朱天文中學時期就開始文學寫作,成名較早,多次獲得《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文學獎,作品具有鴛鴦蝴蝶派和西洋古典文學兼備的才女慣有的悠遠的唯美特質,字里行間充滿凌厲的深邃詩意。曾拜胡蘭成為師,胡多次將其才華與孤島時期的文學大家張愛玲相比,贊譽有加。她也被很多人評價為"繼承了張愛玲半個世紀以來的絕響"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