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8節:把玩時間王家衛本紀第四(6)

《阿飛正傳》是王家衛實現自己藝術理想的第一次出擊。自從1991年這部影片誕生之日起,長期被貶斥為"商業天堂文化沙漠"的香港影壇的純藝術電影大師終于宣告登場。其同時讓人感到諱莫如深又意味深長的電影台詞、畫外音以及美學化字幕也成為了王家衛的獨家創舉和凌厲招牌——

"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之前的一分鍾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鍾。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鍾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

"你知不知道有一種鳥沒有腳的?他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飛來飛去。一輩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時候。"

這是最王家衛式的情緒和意識的表達,它超出了常規意義上的電影對白以及畫外音僅僅起到的連接劇情和說明背景的功能,玄妙地"獨立于"或者說"超脫于"影片內容之外,成為了令人驚異的作品內涵延伸的表述形式,它先是達到了駭人聽聞的觀賞效果,繼而獲得了耐人尋味的文化褒譽。

自戀和失望以及尋找和迷失是《阿飛正傳》所反映的"上海人"王家衛的在驕傲和痛苦中重生的生命寓言和追索傳奇,這也是一個人群和一個時代的寓言和傳奇。這部超前的電影和許多偉大作品的命運一樣,在誕生的初期遭到了無數人們由于惰性服從于習慣的審美要求而發出的強烈的唾棄之聲,但它注定在久遠一些的時間之後贏得符合其"身份價值"的高級肯定。

2000年的《花樣年華》內核上是9年前《阿飛正傳》的延續,但電影的拍攝命運比較戲劇性。1997年王家衛在香港回歸之前本打算拍攝一個關于共和國首都的故事——《北京夏天》,人馬刀槍齊備即將開拍時卻因為沒有劇本送審而使計劃擱淺,後來輾轉澳門和上海的過程中,才決定拍攝一部反映上世紀60年代移居香港的上海人的生活的電影,無意中接續了多年前《阿飛正傳》的主題。據王家衛介紹,這部電影的創作靈感(並非故事情節)更多地來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而影片深層的含義正是向香港60年代知識分子的由衷致敬。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鎮海。年輕時酷愛文學,讀中學時曾加入葉紫發起組織的"無名文學社"。1941年,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曾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雜志的編輯、主編。1994年,為香港"作家留駐計劃"第一任作家。在香港,劉以鬯以追求創新和勇于實驗著稱。劉以鬯借鑒現代派的新技巧手法,探求內在真實,熱衷于撰寫"實驗小說"。他的"實驗小說"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運用新技巧、新手法創作的;第二類雖也運用新技巧、新手法,但主要側重于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