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42節:把玩時間王家衛本紀第四(10)

縱觀王家衛的所有電影,幾乎全部或多或少地帶有明顯的意識流電影痕跡,尤其是在影像表現上,這個特征更加突出。而提到王家衛電影的影像風格的樹立,長期與其合作的香港影壇視覺創造兩大高手攝影大師杜可風和美術指導張叔平不可忽略,功莫大焉。

杜可風(ChristopherDoyle),1952年生于悉尼,是一位能說中英法三種語言的澳大利亞人士。在北歐當過"水手",在泰國當過"郎中",在中東做過"牛仔",在印度做過"礦工",浪跡天涯,四海為家。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大學教他詩歌和語言的老師(這位老師給他起了一個令其"再生"的名字杜可風)使他投身攝影行業,並從台灣開始了他的電影攝像師生涯。1981年為台灣導演楊德昌的電影《沙灘的一天》擔任攝影師以來,杜可風為許多亞洲著名的導演拍攝過電影,如王家衛、關錦鵬、陳凱歌和張藝謀等。曾在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獲得最佳攝影師獎,其另類的拍攝技術因在土耳其、泰國、馬其頓、香港、台灣、美國和意大利等國獲得許多獎項而被普遍認可,堪稱香港電影第一攝像師。

張叔平原籍無錫,曾于加拿大修讀電影,是香港首屈一指的美術指導,曾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及服裝設計獎。張叔平不僅在香港電影界早已是殿堂級美術指導,在國際上也是備受推崇的大師級奇才,近年更屢次參與剪輯工作,融合細密的心思和敏銳的觸覺,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剪接指導。在他從事電影美術工作的20多年以來,張叔平跟許多導演的合作過無數佳作,如嚴浩的《滾滾紅塵》、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徐克的《蜀山》等,尤其是在王家衛的電影中,張叔平每一次都盡情發揮他的曠世才華,不斷挑戰美學極限,令人贊歎不已。香港電影雙周刊在羅列當今香港電影界100個重要人物時如此評價張叔平——香港穩坐頭把交椅的美術指導鼻祖。

通過上述對王家衛固定的頂尖搭檔的介紹不難看出,王家衛電影在作品品質上的精妙完美和臻于化境不是偶然的,杜可風和張叔平在電影美學上的襄助和制作技術上的支持,使王家衛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情境構思和表演指導方面,最後,3位大師級別的精英分子的智慧聚合的結晶,自然嚴格保證了影片的高級檔次,精彩紛呈,唯美雋永。

不過,嚴格說來,同電影史上的那些意識流電影名家相比,王家衛的電影意識流主要集中在感官效果的營造上,並沒有過多凝聚深刻的哲學以及宗教含義。也就是說,意識流只是作為一種表現手段,更多的其實是為了其後現代主旨進行服務。

三、後現代盛宴

"我其實每次拍片都想做一件事,幻想著電影里的主角能不能不再是人物,而是空間呢?"——王家衛的電影在意識上完全秉承後現代主義的宗旨,具體表現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叉變位,真實和虛幻錯落參差,以及回憶和現實靈妙互動,帶有極強的解構力,破舊立新,創意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