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6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4)

政治危機。長期以來蘇聯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徒有虛名。干部任命制、職務終身制為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創造了"溫床"。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領導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規,貽誤了發展和改革時機,國內問題堆積如山。當時的西方媒體評論:"表面文章達到令人頭昏目眩的程度,而且國家的主要領導沉醉于帶傻氣的成就狀態之中",看不到眼前的萬丈深淵;官僚機構人滿為患、人浮于事,貪汙受賄、驕奢淫逸。進入80年代以後,蘇聯政治危機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來:短短三年之內,三位最高領導人相繼去世,整個國家和社會陷入了空前沮喪和對前途的迷惘之中。

族際危機。沙皇俄國是靠侵略擴張起家的,這使蘇聯成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民族發展極不平衡,很多民族還處在部落階段,民族問題長期以來非常尖銳。無論是沙皇俄國還是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了壓迫、同化的高壓政策。特別是斯大林時代,采取鎮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給蘇聯民族問題造成了很多欠賬。斯大林死後,高壓政策被相對的懷柔政策所取代,民族問題開始顯露出來,地方民族主義傾向日趨明顯。特別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最高領導人居然認為民族問題已經解決,形成了"新的曆史共同體——蘇聯人民",因而放松了對民族問題的警惕性。各加盟共和國的少數民族領導人,紛紛乘機培植本民族的干部取代其他民族干部,為日後蘇聯的分崩離析埋下了禍根。

國際危機。無論是俄羅斯帝國還是蘇聯,長期以來都具有大國主義、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傳統。到了20世紀70年代,蘇聯出于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進行軍備競賽,致使軍事開支達到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時,蘇聯四處伸手,扶植親蘇政權和游擊隊,策劃軍事政變,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反感。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隨即陷入游擊戰爭的泥潭,不但給蘇聯造成了長期無法愈合的"流血的傷口",每年花掉幾十億盧布,而且使蘇聯的國際形象大大受損,給了西方制裁蘇聯一個大好借口。為抗議蘇聯的入侵,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時,宣布抵制該奧運會的國家達66個,占國際奧委會已承認的147個國家和地區的五分之二。

1981年里根上台後,一改原先美國的收縮戰略,處處以強硬態度回擊蘇聯的擴張,並且宣稱進行"星球大戰"計劃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輪軍備競賽高潮。而此時內外交困的蘇聯,再也無力應付,被迫進行全面收縮。

在當時蘇聯領導人中,只有安德羅波夫通過克格勃搜集的情報,對蘇聯面臨的危機了解得一清二楚,並意識到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在其擔任總書記以後,進行了短期的整頓,初見一些成效。但安德羅波夫很快因為病情惡化而不能持續,因此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他最欣賞的戈爾巴喬夫身上。安德羅波夫去世之後,勃列日涅夫的心腹契爾年科當上總書記,他上台後立刻停止了安德羅波夫的種種改革努力。

戈爾巴喬夫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的狀態下走上領導崗位的。可以說,除了民族問題之外,他對蘇聯存在的其他危機看得比較清楚。在他看來,只有義無返顧地投入改革,國家和黨才會有一線生機。

"多一點光亮"

1985年3月,54歲的戈爾巴喬夫給經曆了幾年沉悶統治的蘇聯注入了改革的活力。他在一個多年實行新聞檢查制度的國家里,主張言論的公開性以及自由選舉制、總統制和多黨制;他還宣揚人類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並且最終結束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他甚至在一個對酒懷著特殊感情的民族里,轟轟烈烈地開展禁酒運動。

戈爾巴喬夫宣告: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切。因此,上任伊始,他高舉兩面旗幟,一面是作為內政方針的"改革",一面是作為外交方針的"新思維"。

新思維作為一種國際政治理念又被稱為"政治新思維"、"國際政治新思維"。在蘇聯改革進程中,新思維概念又被泛化了,成為制定蘇聯國內改革方針的理論前提。正如戈爾巴喬夫所說:"新思維最初僅僅是與我們的對外政策相聯系的。然而,它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這里實行改革的普遍哲學,它證明國內改革同對外政策的有機聯系。"隨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深入,改革新思維又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新思維"的正式提出,是1985年4月舉行的蘇共全會。戈爾巴喬夫在全會上強調,"國家已處在瀕臨危機的狀態","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同時提出了"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1986年2月25日~3月6日,蘇共召開了"二十七大"。戈爾巴喬夫在報告中強調,蘇共當前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有計劃地和全面地完善社會主義"。在經濟方面,提出實現加速戰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進步和對社會生產力進行根本改革"。要求在15年內使國民收入和工業總產值翻一番。在政治方面,提出"進一步民主化"並"擴大公開性"。在對外政策方面,提出要廣泛進行國際合作,"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國際安全體系",並"解決全人類和全球的問題"。大會通過了《蘇共綱領新修訂本》,它在保留原黨綱中的基本理論和原則的同時,強調"社會主義世界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