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13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1)

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派不必背負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主流派的沉重的曆史遺產,又不是現實的掌權派,因此他們具有很強的蠱惑性和煽動性,很快爭取到了社會中下層、工人階級特別是煤礦工人的支持。從1989年開始,激進改革派不斷煽動煤礦工人罷工鬧事,或者組織數十萬人的游行示威活動。政局的動蕩加劇了蘇聯的經濟困境,從而使得戈爾巴喬夫處境更為艱難,支持率不斷下降。1990年,由于煤礦工人大罷工和社會持續動蕩的影響,蘇聯經濟出現了戰後第一次負增長,負增長的比例約為2%。煤礦工人成了葉利欽要挾中央政府的有力武器。此外,葉利欽還公開支持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主義者,使得民族問題驟然緊張。戈爾巴喬夫只好來滅火,但是又在是否武力鎮壓方面優柔寡斷。

這是一個難題:要麼把改革淹沒在血泊中,要麼改革因國家分裂而失敗。

而保守勢力則掌握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權力機關。問題還在于戈爾巴喬夫區分不出誰是真正的反改革派,誰是真正的改革派。利加喬夫和雷日科夫是光明磊落的。他們除了拉出隊伍組織了"蘇共馬克思主義綱領派"以外,並沒有明確宣布加入這個派別的人都是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戈爾巴喬夫始終無法掙脫赫魯曉夫夢魘。

利加喬夫是個正派而明白的人,他也沒有反對公開性和民主化。但在具體實施、何種限度上與戈爾巴喬夫產生了嚴重分歧。恰在此時,持極左派觀點的列甯格勒女教師安德烈耶娃在《蘇維埃俄羅斯報》上發表了《我們不能背棄原則》的公開信,公開反對改革。由于該信發表時恰好因戈爾巴喬夫在國外訪問,利加喬夫代理總書記職務,頓時使戈爾巴喬夫陷入了"赫魯曉夫第二"的夢魘。其實,利加喬夫並無此心,否則,曆史的演化不是這個樣子。利加喬夫可能認為"公開性"過了頭,而且是"一邊倒",因此想借此機會平衡一下輿論,卻沒想到觸到了戈爾巴喬夫的痛處。戈爾巴喬夫也沒有立即從政治局清除利加喬夫,但把他從主管意識形態的政治局委員調為主管農業的政治局委員,仍然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由雅科夫列夫主管意識形態。但隨著中央書記處的地位日益下降,利加喬夫實際上被架空了。蘇共二十八大上,利加喬夫沒有當選為中央委員,但仍然投票選戈爾巴喬夫當總書記。

雅科夫列夫寫過一本書《一杯苦酒》。從這本書看來,雅科夫列夫是一個徹底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念的人。一些輿論認為戈爾巴喬夫實際上執行的是雅科夫列夫的思想,這是欠妥的。他們兩人的某些言論有相似,但最重要的區別是:戈爾巴喬夫至今仍然堅持社會主義信仰,而雅科夫列夫顯然不是這樣。戈爾巴喬夫一直致力"重建"、"革新"社會主義,他至今肯定十月革命的選擇,認為全盤否定蘇聯建設的成就是不正派的。而在雅科夫列夫眼里,蘇聯只有罪惡,能獲得的只有詛咒。很明顯,戈爾巴喬夫讓雅科夫列夫這個貌似"社會主義改革派"、實際上對社會主義恨之入骨的人執掌意識形態大權並信任他,確實是用人上的一大失誤。例如,1988年立陶宛獨立運動高漲時,戈爾巴喬夫曾派雅科夫列夫去了解情況,結果雅科夫列夫竟然鼓勵分離分子,令他們喜出望外。回來後又撒謊說那里一切正常,並向政治局建議和波羅的海國家搞個邦聯,遭到政治局的拒絕,此後波羅的海獨立傾向一發不可收拾。而1991年7月27日——改革最艱難的日子里,雅科夫列夫宣稱自己不相信蘇共會革新,並確認"我們的不幸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宣布辭去總統顧問職務,與戈爾巴喬夫分道揚鑣,為葉利欽效力去了。

為了擺脫"赫魯曉夫夢魘"的困擾,戈爾巴喬夫實行了權力重心由總書記向總統的轉移。但是,這種權力轉移進行得十分不成功,政治局、總統委員會、最高蘇維埃、政府之間機構重疊、職責不明,導致政出多門,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此後,戈爾巴喬夫在短時期內多次進行機構改革,很多次人員還未明確分工就又改組機構,加劇了權力中心的混亂。由此可見,戈爾巴喬夫已經完全失去了駕禦全局的能力和清晰的改革思路。

如果說戈爾巴喬夫是為了建設美好的生活在努力,葉利欽則是為了獲得權力而忘我地破壞這種美好的生活。為了達到個人目的,這個人可以不顧一切。葉利欽明白,如果不架空聯盟中央,他這個"總統"就是徒有虛名。雖然戈爾巴喬夫的支持率一降再降,但仍然有多數人認為戈爾巴喬夫是應付聯盟危機的唯一人選。在聯盟層次,不但要看民意支持率,而且還要考慮各共和國的立場,而多數共和國領導人則是支持戈爾巴喬夫。這樣,葉利欽始終無法在聯盟層次與戈爾巴喬夫對抗,他轉而尋找一種新的途徑——架空聯盟中央。

1990年5月30日,葉利欽剛剛當上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就表示要俄羅斯獲得主權。當然,他還為這種行為戴上一個光環:"只有共和國的強大,蘇聯才會強大。"接著,在激進民主派的鼓噪下,俄羅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主權宣言》,隨即葉利欽處處宣稱自己只對自己的選民負責,不對聯盟中央負責,俄羅斯的法律高于聯盟法律。這種公然鬧獨立的行為鼓勵了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傾向。葉利欽為了搶奪權力結成對抗中央的統一戰線,親自為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分子打氣,並且唆使俄羅斯聯邦內的各自治共和國搶奪權力和中央財產,為車臣分裂分子大開方便之門。從此宣布獨立成風,《主權宣言》漫天飛,蘇聯事實上已經開始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