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15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3)

同時,以雷日科夫為首的穩健改革政府遭到了激進民主派的猛烈抨擊,一年中提出了六個針對政府的不信任案。雷日科夫長期從事經濟管理,經驗豐富而且非常盡責,當時蘇聯經濟出現的問題當然不是由他一人一下子就能解決的。在堆積如山的經濟問題和激進改革派屢屢找茬的情況下,他心力交瘁、滿腹委屈,終于在1990年12月26日的"人代會"上爆發,發表了措辭尖銳的回擊,而後突發心髒病住院,辭去了總理職務。

雷日科夫辭職後,戈爾巴喬夫又棋錯一招:提名原蘇聯財政部長帕夫洛夫為蘇聯總理。提名此人做總理令蘇聯和全世界分析家感到奇怪,因為此人一向政績平平,為人不正派,誇誇其談,性格十分古怪。他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總理人選,尤其不能承擔危機時期的總理工作。果然,帕夫洛夫上台後不久就宣稱要打擊"影子經濟",于1991年1月23日停止1961年版50盧布和100盧布的大額鈔票流通,結果不但沒有打擊"影子經濟",反而造成民怨沸騰,給激進改革派平白送去一份政治禮物;在激進民主派尖銳指責之後,他的辯解更令人大跌眼鏡,說這樣做是為了阻止"外國銀行的陰謀",因為他們掌握了80億盧布,打算將這些盧布突然投放蘇聯,把蘇聯經濟搞垮。帕夫洛夫近似夢囈般的胡言亂語遭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嘲笑,就連克格勃也趕緊發表聲明,表示不知道外國銀行有此"陰謀"。戈爾巴喬夫在這種危機時刻選用此庸人,真是致命的錯誤。

葉利欽的咄咄逼人及其蓄意制造混亂,使得戈爾巴喬夫逐漸轉向強硬派一邊。戈爾巴喬夫成功地促成了亞納耶夫當選蘇聯副總統,並同激進改革派拉開了距離。整個1990年下半年和1991年上半年,戈爾巴喬夫都在與激進改革派做斗爭,直到"8·19"政變為止。1991年2月23日蘇聯建軍節閱兵和群眾集會,戈爾巴喬夫向激進改革派發出了明確的信號。有消息表明,期間,戈爾巴喬夫甚至考慮過采取非常措施"解決"掉葉利欽等人。

戈爾巴喬夫轉向強硬立場,遭到了他的主要政治盟友雅科夫列夫和謝瓦爾德納澤的堅決反對。其中,謝瓦爾德納澤竟然在"人代會"上不同任何人商議突然提出辭職,並且呼籲:"民主派同志們,你們逃走吧,獨裁正在來臨……我要辭職,這是我個人的貢獻,也是對獨裁的抗議。"不久以後,雅科夫列夫也宣布辭職。雅科夫列夫和謝瓦爾德納澤的相繼辭職表明,戈爾巴喬夫改革初期的全部班底均已眾叛親離。

但是,新聯盟條約的接近成功,使得戈爾巴喬夫對采取不流血方式解決國內問題增添了信心。他的如意算盤是:先簽署新聯盟條約,再通過經濟、政治甚至軍事手段給拒絕加入聯盟的幾個小共和國施加壓力,促使其加入聯盟,解決好聯盟分權問題,平息分離主義;再集中精力解決國內政治經濟問題。假如沒有"8·19"事件,或許他可以成功。因為聯盟的四個最重要的共和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都是要加入聯盟的,至少表面上不敢分裂聯盟。

面對氣勢洶洶的民族分離主義浪潮和聯盟解體的危機,戈爾巴喬夫采取了"慎用武力,以談促變"的手法。應該說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哪里分離主義鬧得凶,就派軍隊嚇唬一下,讓其收斂;同時通過談判滿足加盟共和國一些要求,保持一個統一的聯盟國家。但是,戈爾巴喬夫太軟弱了,因為有些共和國的分離運動領導人根本就不願意進行任何談判。野心家們一旦掌握了權柄,就不會主動讓出絲毫。15個加盟共和國中格魯吉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摩爾多瓦都明確拒絕加入這個談判。這個時候,戈爾巴喬夫應當采取果斷行動,殺一儆百。可惜,戈爾巴喬夫沒有這麼做,而是派出軍隊猶猶豫豫地進去,遇到對抗就灰溜溜地出來。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不但沒有起到穩定秩序的作用,反而是向分離主義分子示弱,加劇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為了獲取人民的支持,1991年3月17日,戈爾巴喬夫倡議進行了題為"你是否贊成保留一個統一的、經過革新的聯盟?"的全民公決,這也是蘇聯曆史上首次全民公決。根據公決結果,76%的蘇聯公民不希望國家解體,可以說戈爾巴喬夫維護國家統一的努力,是代表了人民意志的。

戈爾巴喬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1991年8月在莫斯科新奧加廖沃國家別墅與9個加盟共和國達成了"91"談判,預定于1991年8月20日簽訂新聯盟條約。在談判過程中,戈爾巴喬夫起初堅持不改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寫為CCCP)的國名,但是遭到了俄羅斯等共和國代表的堅決反對。為了獲得俄羅斯聯邦,也就是葉利欽的支持,戈爾巴喬夫只好妥協,定國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簡寫也為CCCP)。其實,這是戈爾巴喬夫維護國家統一所不得不做出的、無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