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17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5)

戈爾巴喬夫此時即使孤注一擲,動用軍隊來解決分裂問題也無力回天。當時的軍隊四分五裂,軍隊領導中忠于聯盟的人已經被清洗,各共和國都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並瓜分蘇軍。戈爾巴喬夫曾經試圖說服當時的國防部長沙波什尼科夫支持聯盟,但沙波什尼科夫權衡以後還是投靠了更有勢力的葉利欽。

1991年12月8日,葉利欽、舒什克維奇(白俄羅斯)、克拉夫丘克(烏克蘭)三人撇開戈爾巴喬夫,在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森林狩獵場簽署了《別洛韋日協定》,宣告成立"斯拉夫聯合體",隨後又建立了"獨立國家聯合體",並宣告"蘇聯作為國際法主體和地緣政治現實已不複存在";12月21日,在阿拉木圖舉行的11個共和國首腦會議上發表了《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隨著獨聯體的建立,宣告了蘇聯的消亡;12月25日,已成孤家寡人的戈爾巴喬夫不得不宣布辭職,存在了69年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

"政治應當是潔淨無私的"

從開始改革到蘇聯解體,短短六年時間里就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應當說,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包含了很多積極因素,但為什麼最終一敗塗地?

一是戈爾巴喬夫心地善良,對社會主義有著獨特的思考和認識,對蘇聯存在的問題分析得也比較透徹,但他遇事優柔寡斷,意志不堅強,稍有阻力就改變想法。這樣的性格,在太平盛世大概會討人喜歡,但在多事之秋卻無論如何不行。二是戈爾巴喬夫用人失察,例如錯用葉利欽、帕夫洛夫這樣的人,卻疏遠忠心耿耿的雷日科夫和利加喬夫。他也不注意保護下屬,致使他改革過程中無法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例如,在利加喬夫受到貪汙指控時戈爾巴喬夫不出面澄清,後來戈爾巴喬夫在政治局一次會議上對蘇共日益被動提出擔憂,對此利加喬夫回答說:"因為我們這里沒有列甯!"戈爾巴喬夫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利加喬夫回答道:"因為列甯不會見到自己的同志受委屈而不聞不問。"戈爾巴喬夫立即緘默不語。三是戈爾巴喬夫有嚴重的虛榮心,喜歡被當作"開明的共產黨人"受歡迎。當國內改革不順利,聲望日益下降時,他就在國外尋找這種感覺。"越來越沉迷于西方領導人的吹捧,卻不願意面對國內愁眉苦臉的人民。"四是作為一個改革者,戈爾巴喬夫難以逃脫專制主義狀態下改革者的曆史宿命。五是蘇共長期受到左的思想干擾,急躁冒進,理論與實踐完全脫節。戈爾巴喬夫受到這種思維習慣的長期影響,在糾正左的錯誤的同時,也犯了相同的錯誤。六是戈爾巴喬夫原則性差,過分注重在左、右之間搞平衡、搞折中、搞妥協,力圖左、右都不得罪,結果適得其反,里外不是人。七是戈爾巴喬夫忽視了改善經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治體制改革和外交斡旋之中,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而那種對人民菜籃子和錢袋子沒有什麼好處的改革,是難以得到支持的。

"理想主義"政治家的權力"困局"與現實"困境"。如果一定要從領袖人物的精神氣質的角度來透視蘇聯解體,那麼,戈爾巴喬夫身上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或許注定了他的國家及他個人的最後失敗。

在契爾年科老邁而逝、正值盛年的戈爾巴喬夫繼任成為蘇聯的掌門人後,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積弊叢生:"原來,軍費開支所占國家預算的比例並非16%,而是40%。軍事工業系統的產值占社會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是6%,而是20%。250億的科研總經費中,將近200億都用于軍事設備的研制。"更為可怕的是,這個國家累積已久的官僚體制,早就失去了自我創新和自我改造的動力。這位帝國的新掌權者,感覺正處在一個國家曆史的轉折點,而自己的使命,就是去推動轉折。

一個喪失了活力的國家,通過變革發奮圖強恢複青春,自然是需要的。在20世紀80年代的許多時間里,戈爾巴喬夫一次次成了媒體的寵兒,他以令人眼花繚亂的語言和動作,如"新思維"、"公開性"、"多元化"等等,給他治下的人民帶來了驚奇,也讓整個世界對他刮目相看。戈爾巴喬夫意在打破一個舊世界,建起一個新世界。他覺得,一個封閉的社會是不正常的,因此他破除了輿論宣傳的控制,讓報紙雜志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他認為,一個正常的國家應該排除政治暗箱,因此不遺余力地將政治局的決策過程公之于眾;他認識到,民主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因此他破天荒地將蘇共的權力移交給了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他還思考著,中央集權是反現代文明主流的,因此他積極推動權力下放,加強地方政府的權力,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

戈爾巴喬夫的這些努力令人驚訝。有哪個君主、哪位政治家會願意自我放棄手中的權力呢?但戈爾巴喬夫的確做了,看不出來他有多少被迫的成分。他這樣做,合理的解釋便只能是他自己內心的信念,即對一個自由、民主、人道、透明社會的理想與期待。他希望在揮舞著理想的旗幟、描繪著美好社會的藍圖的時候,一夜之間,蘇聯國家就由他心目中的"丑小鴨"變成"白天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