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18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6)

戈爾巴喬夫的理想主義沖動並不僅限于國內的政治改革,他發現自己所面對的世界同樣是不完美的,這種不完美同樣需要改變。在他當政期間,"全人類利益"成為他口中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語。而他對"全人類"的理解是:"必須把整個社會、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而不是某一個階級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而且要"承認世界范圍的全人類利益高于個別一些國家的利益"。他還提出:一個國家的安全不能建築在其他國家的不安全上。1990年,他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便說:"一個現代國家,如果在國內國際事務中奉行將本國人民利益與國際利益相結合的方針,它就值得聲援。"

正是戈爾巴喬夫的寬容、謙讓甚至是穿針引線式的努力,世界政治版圖的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蘇聯實現了從阿富汗撤軍;美蘇簽署削減彈道導彈條約;原先蘇聯的那些衛星國,紛紛脫離了帝國的控制,在經曆動亂後成為"民主"國家;分立40余年的兩德實現了統一。戈爾巴喬夫從這些變化中,贏得了一時的國際贊譽。但與此同時,一個有著光榮曆史的蘇聯帝國,卻也逐漸在此過程中分崩離析。

戈爾巴喬夫是從願望而不是從現實來考慮問題和制定政策的。這一點從他的回憶錄中仍可見一斑。在他的理想中,蘇聯社會是差強人意的,而美利堅民族的利己主義思想,大概比蘇聯還要嚴重:"很難讓美國人相信,說他們應該對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不僅是因為美國這個國家比其他國家富有,而首先是因為它消費的資源比別的國家要多幾十倍乃至幾百倍,其大量工業廢棄物嚴重影響著世界的氣候。"戈爾巴喬夫期望在他的面前,出現一個理想世界。他也把創造一個理想的世界,作為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當戈爾巴喬夫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不息"的時候,卻沒有料到他的那些西方朋友,是在用現實主義的態度考慮著自己和自己的事業。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克勞瑟默在蘇聯局勢動蕩、戈爾巴喬夫地位岌岌可危時寫道:"由戈爾巴喬夫當政的每一天,就是使蘇聯進一步垮台的每一天。我們的最高利益,就是幫助他繼續掌權。他在擊退保守勢力方面所做的事情,比杜勒斯所能夢想的還多。"

戈爾巴喬夫的大膽改革,曾經受到西方的熱烈喝彩,在他所到之處,上至政治家下至青年學生,都對他表示了"崇高的敬意"。這也給了他繼續改革的決心和意志。戈爾巴喬夫也曾多次訪問美國,被里根與老布什奉為上賓,他也把後者視為值得打交道的"朋友"。然而,一旦時過境遷,有誰還會珍視這樣的"友誼"。

在與那些精通權術的政治家爭斗中,戈爾巴喬夫節節敗退:國內,輸給了葉利欽及其他蘇聯的葬送者們;國外,輸給了里根、布什、科爾等"文明世界"的首腦。1989年,兩德統一前夕,蘇聯政府還把自己的政策基調放在維持德國分裂上,認為這更符合蘇聯的利益。當時的德國總理科爾也一再向戈爾巴喬夫保證:西德無意與民主德國在短期內統一。然而,在保證"只過了兩周"後,科爾便"在聯邦議會上提出了在聯邦的基礎上統一德國的計劃,並且作為實施這一計劃的先決條件,對改變民主德國的內部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實際上是最後通牒的要求"。戈爾巴喬夫被重重地欺騙了!

20世紀80年代的戈爾巴喬夫顯然沒有深刻領會自己的所謂"理想",對自己的國家和本人意味著什麼。下台之後,他似乎仍然對此察之不詳。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他對過往時光的經曆和現實世界一再表達的是遺憾:"情況非常複雜,要為生存而斗爭,為解決許多全球性問題而斗爭,為和平和有尊嚴的未來而斗爭。"戈爾巴喬夫把所發生的一切都當作"遺憾",也就說明,更多時候他是沉浸在自己制造的空中樓閣中,而不願意承認和面對現實的局限。實際上,一個美滿的世界從來只會存在于想象中,而不可能在人類生活中真正出現。那麼,面對一個充滿複雜、殘酷與斗爭的現實世界,就幾乎永久是人類生活之常。

戈爾巴喬夫基于未來而不是基于現實的理想主義,由于沒有現實的土壤作為依托,落敗實無懸疑。不過,人們更應該看到的,他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大都與他的願望背道而馳。最需要提起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蘇聯消亡對原蘇聯民眾的傷害,它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的俄羅斯及其他國家。在當年的"公平"社會消失之後,今天的俄羅斯社會貧富極度分化,民眾的健康水平嚴重下降,社會吸毒和各種犯罪率迅速上升,人口在近10余年里每年減少120萬。統計表明,轉軌之後出現商業精英的58%、政治精英的71%,基本上是來自前蘇聯的官員,富豪控制了70%左右的國內經濟。再一個就是原蘇聯版圖上的一些國家的戰爭與內戰,在蘇聯解體後一直此起彼伏、綿延不已。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戰爭及車臣戰爭就不說了,而所謂"中亞破碎地帶"及其中的國家、種族、文明間的緊張關系,也成為當下世界的一個動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