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26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5)

葉利欽在"8·19"事件中的勝利成為蘇聯曆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不僅使葉利欽為首的"民主派"徹底戰勝了以亞納耶夫為首的"傳統派",而且也根本上削弱了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主流派"。葉利欽也因此成為平息"8·19"事件的英雄,並為葉利欽執掌克里姆林宮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從而登上權力的頂峰。

"8·19"事件後,葉利欽利用自己作為前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總統的地位,發布了一系列命令將前蘇聯的權力、財產和機構劃歸俄羅斯聯邦所有,使俄羅斯聯邦的權力迅速膨脹。

1991年11月16日,葉利欽發布了10項總統令,接管了聯盟中央一系列財政金融部門,剝奪了中央的重要財源。控制了能源的生產和出口,限令約80個聯盟中央的部委解散,並停止向它們提供資金。一周後,他又宣布由俄羅斯中央銀行接管蘇聯的國家銀行對外經濟事務銀行。同日,他下令停止蘇共的活動,撤消在俄羅斯境內的克格勃、內務部以及軍事機構中的政治機構。他還下令暫停《真理報》、《蘇維埃俄羅斯報》等共產黨報刊的出版,將蘇聯中央電視台收歸俄羅斯所有,並解除了全蘇國家廣播電視公司、塔斯社和蘇聯新聞社領導人的職務。爾後查封了蘇共中央辦公大樓,扯下了掛在大樓頂上的蘇共黨旗,拆除了十月革命50周年紀念碑。

1991年12月28日,葉利欽宣布全俄實行非黨化,蘇共被擠出政治舞台,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俄總統葉利欽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總統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秘密聚會,發表《明斯克聲明》:"蘇聯作為國際法的主體和地緣政治現實,正在停止自己的存在……共和國脫離蘇聯和建立獨立國家的進程已成為現實。"由葉利欽主導的、被西方稱為"三人幫政變"的明斯克協議宣布了蘇聯的實際解體。

1991年聖誕節之夜,葉利欽從戈爾巴喬夫手中接過了前蘇聯的最後一項權力——核按鈕控制權,終于登上俄羅斯政壇之巔。

從民主旗手到專制君主

葉利欽以"民主派"起家,上台後實行總統極權制,是一個集民主、獨裁于一身的人物。他本人從不諱言自己是"新沙皇鮑里斯"。在他的統治下,俄羅斯政局不穩,經濟一團糟,許諾許多,但從未能兌現。一句話,他沒有能力使國家擺脫困境,走出危機。1999年彈劾總統時給他列出5項罪名,盡管沒有通過,但卻超過了議會的一半票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物,能夠連續執政8年,在總統選舉中最後得到多數的支持,連任總統。盡管多次病危,但仍牢牢掌握著國家大權,擊敗一個又一個的對手。這在俄國曆史上確實是罕見的。

從1991年到2000年,葉利欽執政曆史可分為四個階段,從"民主旗手"起家,逐漸轉向"專制君主"。

一個沒有思想的政治家:"民主拯救者"。第一階段從1991年"8·19"事件到1992年中蓋達爾辭去代總理之職。這是葉利欽崛起為俄國第一號人物、瓦解舊體制並全面推進激進改革的時期,是葉利欽政治生涯的"黃金時代"。

"8·19"事件後,葉利欽以"民主拯救者"的姿態贏得很高聲望,成為俄羅斯乃至全蘇聯實際上的掌權者,而被"救"出的戈爾巴喬夫則大權旁落。到年底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下台後,葉利欽便從名到實、從權力到聲譽都達到了頂峰。

1992年初,葉利欽開始全力依靠以蓋達爾為代表的"青年改革家"推進經濟轉軌,但半年之後便因"休克療法"引起的社會反應及議會的抵制而難以為繼。到年底蓋達爾下台,當時的"中派"——"公民聯盟"提名的切爾諾梅爾金出任總理,標志著俄羅斯改革的"浪漫主義時期"結束,葉利欽凱歌行進的歲月也告終了。

從轉軌的角度看,這一時期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葉利欽的兩個失策無疑加劇了困難。第一,在"8·19"事件後、蘇聯解體前,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的充分合作是挽救蘇聯、至少是在某種范圍內維持聯盟以度過轉軌時期的唯一機會,政變後戈爾巴喬夫徹底轉向民主派,與葉利欽之間已無路線分歧。而這時葉的聲望正隆,不僅在俄羅斯、而且對許多加盟共和國擁有影響,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的象征,在國際上比葉更有聲望。另一方面,僅從當時核控制的角度,國際社會也不希望蘇聯解體,而願意看到一個制度劇變後"親西方"的蘇聯仍維持某種統一。因此,葉、戈合作挽救聯盟,至少存在延緩其解體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個人恩怨和權力欲,也由于反政變勝利沖昏了頭腦,葉利欽這時對戈爾巴喬夫十分傲慢無禮,俄羅斯實際上在拆聯盟的台,致使聯盟在僅僅四個月間便迅速解體。不能說葉利欽不想維持以俄為中心的聯盟,但他至少沒有認真幫助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聯盟中央。據一些經濟學家分析,1991~1995年間獨聯體各國的經濟滑坡幅度中,約有50%以上是統一經濟空間瓦解的後果,只有40%多是制度變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