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32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11)

不知經曆了多少日日夜夜緊張的勞動,也不知經曆了多少錯綜複雜的斗爭,第一輪的選舉結果終于以葉利欽為第一位、久加諾夫以微弱的差距居第二位而揭曉。此刻葉利欽生命的爐灶燃起了更強烈的火焰,他的政治激情、他的權力欲望在血管里沸騰,他以更大的信心迎接第二輪同久加諾夫的較量。

就在第二輪大選之前,葉利欽的心髒病又發作了,而且來勢凶猛,競選班子竭盡全力封鎖了葉利欽心髒病發作的消息。蒼天不負頑強拼搏的葉利欽,在曆經種種磨難之後,終于贏得了大選的勝利,他的喜悅可想而知。後來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葉利欽寫了這樣一句話:"勝利中夾雜著一點藥味,然而這是難以置信的、驚人的勝利!我勝利了,雖然在年初所有的人,確實是所有的人,包括我最親近的圈內人士,對此都不相信!各種預測、最低的支持率、心肌梗塞,還有在我第一屆總統任期間一直追隨著我們的政治危機,統統都被摧毀。我獲得了勝利,我躺在病榻上,聚精會神地注視著天花板,心里恨不得跳起來跳舞!我的親人、朋友圍在我的身邊。他們擁抱我、送我鮮花,許多人眼中含著熱淚。"

盡管從表面上看,葉利欽以53.82%的票數當選,可葉利欽自己很清楚,那選票與其說是反映人民對他的支持,不如說是反映絕大多數的人不願再回到老路上去的心態,後者才是他得以取勝的真正緣由。

"換總理像換襯衫一樣":"新沙皇"鮑里斯。葉利欽繼續執政,但俄政局依然動蕩不定,經濟危機沒有好轉跡象,社會生產繼續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進一步惡化。1998年3月,葉利欽突然解散了切爾諾梅爾金政府,由此開始了葉利欽時代的第四個階段也是最後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葉利欽走馬燈式地頻繁更換政府,並且似乎已經完全亂了章法。

這麼多年來,葉利欽和俄政府一直未能找到一條擺脫危機的正確道路:先是照搬西方模式,一心指望外國援助;實行"休克療法",結果國家元氣大傷。幾年來,葉利欽對政府人馬已換過多撥,但一直沒能提出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相反,政策失誤卻頻頻發生,國民經濟衰退的局面一直沒有根本性變化,而內外債務不斷惡化。與此同時,政府預算捉襟見肘,俄國每年都有幾百億美元非法流向國外。

俄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同時交織發展,政府連年發行國債券,寅吃卯糧,終于陷入絕境。經濟複蘇勢頭更因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嚴重受阻,而國際資金援助還未在俄站穩腳跟就已感覺到俄羅斯這片古老的大地在搖晃。作為一國總統,面對國家和人民的困境,葉利欽心中自然焦急,但在解決危機的方法上,他又帶有濃厚的行政命令色彩,急于求成,不斷許諾但又朝令夕改,相互矛盾,且過于倚重自己周圍的親信。

葉利欽上台以來就一直在不停地起用新人,希望以新生力量為俄羅斯的改革注入活力,如"改革金童子"蓋達爾、費奧多羅夫、丘拜斯和涅姆佐夫等,都是三四十歲左右的"少壯派"。1998年4月份,葉利欽為轉移國內矛盾,又突然解散忠心耿耿的"老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放膽卻又有幾分魯莽地起用35歲的無名之輩基里延科任總理,但基里延科的政治分量終是太輕,且經驗不足,再加上全球經濟動蕩,俄社會雪上加霜,股市和彙市持續暴跌。

在風雨飄搖中,葉利欽環顧四周,幾無可用之才:當年鞍前馬後、風來雨去跟著他"打天下"的那些人要麼被葉利欽罷了官,要麼就成了現政府的反對派,只有切爾諾梅爾金下台後仍然忠心耿耿地維護葉利欽。葉利欽只得廢掉不到4個月的基里延科政府,再度提名切氏官複原職。這表明葉利欽幾年來以年輕人為改革主要力量的人事政策已走向失敗。

但切爾諾梅爾金的提名遭到了另一大權力中心——國家杜馬的堅決反對。外電評論說:"如果把俄羅斯的政壇比做是行駛在海上的一艘巨輪,葉利欽重新讓切爾諾梅爾金出任總理就好像是更換'泰坦尼克號'上的折疊帆布躺椅。"

迫于無奈,被逼到牆角的葉利欽折衷選擇了外長普里馬科夫為總理。外界認為,這標志著這位強人終于逐漸轉為"弱獅"總統,由權力前台向幕後過渡。

1998年4月10日,杜馬里的共產黨議員正式要求對葉利欽提出彈劾表決。葉利欽急了,只得向普里馬科夫施壓,要求確保杜馬不要作出表決,否則就解除總理的職務,與此同時也直接擬定好報複杜馬的計劃。顧全大局的普里馬科夫在電視講話中堅決反對解除總統職務,"否則會引發社會動蕩,而且會引發最嚴重的政治危機"。經過一系列的斡旋,杜馬最終還是沒有通過對總統的彈劾。

但很快,莫斯科又流傳著這麼一個亦真亦幻的故事:在一次會議上,葉利欽親自到會發表講話,但講著講著,他突然不講了,看了一下高官滿座的會場說道:"你們位子坐錯了,斯捷帕申是第一副總理,要調過來。"于是斯捷帕申坐到了總理普里馬科夫的身邊,總統這才重新講話,並向與會者鄭重其事介紹說:"這是政府第一副總理斯捷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