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43節:普京:善弈者無極(4)

1922年2月,"契卡"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衛局。這是根據斯大林的提議設立的,直接向中央委員會負責。除了反間諜和肅反以外,還監視蘇聯公民的日常生活,審查新聞、電影和文化出版物。1930年蘇聯政府明確規定保衛總局有驅逐、強制勞動和判處死刑的權力。1933年又規定它有權"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鎮壓一切破壞活動"。1934年蘇聯進入國際聯盟,建立了內務人民委員部,總局改組為國家安全總局,屬內務人民委員部管轄,開始從事國外的間諜活動。

1954年3月13日,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決定將國家安全部門從內務部劃出,組建國家安全委員會,直屬部長會議,一直到1978年,克格勃成為國家級機構,正式的名稱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

普京在選舉前夕談到自己在德國的工作,當然是抽象的,不可能透露具體內容。他說,"我是政治間諜,獲取政治家的信息,敵人(北約)的計劃等等。""工作包括發展線人、獲取信息、加工信息並發到中心。信息包括政黨的動態,內部的趨勢,他們現在的和潛在的領導人。重要的是掌握誰在做什麼、怎樣做的,還有就是我們的談判對手的立場等。"

普京在德國5年,工作和生活本身使他得以就近觀察聯邦德國社會和經濟的運作。列甯之後的蘇聯領導人,沒有一個曾經長期在一個發達的西方國家生活過。普京雖然是常駐民主德國,但也經常前往聯邦德國和奧地利、瑞士,他對歐洲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形態,有著切身的體驗,特別是是對市場經濟的直觀了解和法律與經濟的關系。事實證明,有這樣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外派的經曆使普京這樣的克格勃官員眼界比較開闊,思想比較開放,也因而比較務實。普京在擔任俄國總理和代總統之後,曾經多次表示過對德國式"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好感,特別是對德國總理路德維希·艾哈德推動德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做法,深表欽佩。歐洲的輿論評價說,普京的工作作風很像德國人,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在克格勃特工中與眾不同。

一位曾和普京合作的軍官說:"克格勃的整個行動計劃都在普京的血液中流動。他有高度的自制能力,行動十分小心謹慎,不苟言笑。他很聰明,從不誇耀自己,從來不引人注意,但是成效不凡。"

"照看好俄羅斯"

葉利欽在權力交接時叮囑普京"照看好俄羅斯",他的內心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俄羅斯正處于其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曆史時期,寡頭左右政局,失業率直線上升,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極其困苦。大概這是俄羅斯近200~300年來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國家的危險。

衰弱的經濟遺產。正如普京所言:蘇聯曾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俄羅斯1998年總量下降到世界第16位,落後于西班牙、荷蘭,甚至被巴西、印度、韓國等發展中國家超過。

自1992年開始的"休克療法",沒有給俄羅斯帶來更多的生機,從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引發的經濟蕭條到1998年的金融危機,使俄羅斯陷入了空前的動蕩。盧布不斷貶值,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下降,工廠倒閉,物價飛漲,一些地方的失業率高達50%~60%,貧富差距拉大,除了一部分新興財閥之外,大多數俄羅斯人的生活陷入了淒慘的境地,人口的出生率降到全世界最低水平,種群退化現象十分嚴重。

由于盲目實行"私有化"進程,一些大財閥肆意掠奪國家資產,寡頭們全面操縱了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直接掠奪國庫、銀行謀取暴利。特別是金融寡頭勾結政府官員,將原來效益良好的大型國有企業竊為己有,導致了稅收大幅減少、財政赤字劇增;操縱財政發行利率200%的債券,以高利貸形式直接掠奪國庫資源;當財政陷入越來越深的危機時,又發明了所謂"抵押貸款私有化",將儲藏豐厚的大油田、礦山廉價抵押拍賣。而備受指責的是,葉利欽政府為了保證寡頭的利息收入,甯願拖欠巨額的工資和養老金。

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將俄羅斯的這段改革稱為"一種罪惡的資本主義"。

20世紀90年代整個10年中,俄國內生產總值幾乎下降了50%,其總量只分別相當于美國的1/10和中國的1/5。俄在1998年的經濟危機後,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降到3500美元,僅為原"西方七國集團"平均水平的1/5。其國內居民收入在1998年危機之後大幅度減少,目前仍無法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俄目前人均年收入只有2200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5000美元),這還不到美國人的10%。

由于俄政局動蕩,再加上打擊"車匪"遭到西方的猛烈批評等各種因素,外國對俄的投資規模非常有限,對其經濟產業部門的投資就更少了。當時,外國在俄直接投資總額為115億美元左右,而同期外國對中國的投資則是430億美元。在整個90年代,外國對俄經濟產業部門的投資減少了80%,其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減少了70%,而且,俄經濟的物質基礎仍在遭受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