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51節:普京:善弈者無極(12)

普京執政後,尤其著重打擊了極少數控制媒體並轉而向新政權發難的寡頭,其中對古辛斯基的打壓就可見普京手段之不一般。古辛斯基在總統選舉結束之後,繼續利用自己在葉利欽時代建立的"媒體帝國",批評普京推行的新政,制造輿論。普京對他實行政治和經濟雙重打擊,政治上封殺他掌握的輿論工具,經濟上迫使他出賣"獨立電視台"等媒體的股份。此外,普京還動用國家專政工具對他展開刑事調查,迫使他離開俄羅斯。

雖然反對寡頭的態度非常堅決,但是普京對他們也還是留有余地。普京掌權後曾對寡頭說:"俄羅斯不會停止經濟改革,俄羅斯承認以前改革的一切結果";"你們過去已經竊取的東西可以歸你們所有,但今天你們必須誠實地為國家工作"。從此在俄羅斯,很少有寡頭膽敢公開反對普京。大部分寡頭對普京俯首稱臣,只是希望政府支持企業界的經營活動。

"俄羅斯寡頭"和當年的"普魯士道路"一樣,短時間內積攢起億萬身家,在俄羅斯政商兩界呼風喚雨,對世界經濟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人們最熟知的有六大金融工業財團,分別由別列佐夫斯基、波塔甯、古辛斯基、霍多爾科夫斯基、阿文和弗里德曼、斯摩棱斯基等七寡頭創立和領導。六大財團之所以迅速崛起,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與政府有密切聯系。人們都認為1996年是俄羅斯寡頭集團勢力成長的關鍵年份。當時,葉利欽總統由于受到實力雄厚的共產黨人的挑戰,急于尋求政治和經濟支持以確保大選勝利。而羽毛漸豐的寡頭們更害怕俄共領導人的上台會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也想通過掌握影響政治的渠道確保未來的生機,于是,俄羅斯出現了典型的政商結合控制國家權力的一幕。

據英國《金融時報》透露,俄六大財團暗中成立的"重新塑造自己國家前途的聯盟",即所謂"七人集團",為葉利欽競選總統提供了大約300萬美元的經費,等于法律規定的每個競選者的全部競選經費的總額。六大財團還開動它們掌握的宣傳機器大造輿論,造謠攻擊反對派候選人,為葉利欽出了大力。別列佐夫斯基在一次談話中得意地說:"俄羅斯的商人們對葉利欽總統取得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葉利欽當選後,當然對作出"貢獻"的寡頭投桃報李:別列佐夫斯基、波塔甯都被任命為顯赫一時的高官。到普京執政前,俄羅斯政府接連換了四屆總理,每一屆政府組成的台前幕後都少不了寡頭們的參與。以至于莫斯科曾流傳著這樣的政治笑話:"別列佐夫斯基在俄羅斯政府和總統辦公廳開了職業介紹所,誰要想進入俄羅斯政府當副總理、部長或到總統府當官,必須要經過別列佐夫斯基的職業介紹所同意才行。"美國《福布斯》雜志稱別列佐夫斯基是"克里姆林宮的教父"。

普京能夠順利贏得2000年大選,據說也得到金融集團的大力支持,別列佐夫斯基等人還恃功邀賞,希望在普京治下能夠繼續得到關照,但是這一次,他們顯然打錯了算盤。普京即使願意忠于葉利欽,但迫于形勢,也未必能繼續推行葉利欽已經失敗的政策。在貧富懸殊的俄羅斯社會,寡頭集團勢力遭到88%的普通人反感。普京為執政計,顯然不能追隨葉利欽,重蹈下台的覆轍。

別列佐夫斯基:1946年生。他前後控制了俄羅斯民航和汽車工業以及俄羅斯一系列重要的新聞媒體。別列佐夫斯基兩次從政,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擔任俄羅斯安全會議副秘書;1998年4月被任命為獨聯體執行秘書。後被俄羅斯政府通緝,逃亡英國。

波塔甯:1961年生。依靠金融業起家的這位俄羅斯富翁自1990年以來建立了一個由工業公司、銀行和媒介組成的商業帝國。

古辛斯基:1952年生。是猶太後裔,曾是俄羅斯傳媒和銀行業巨頭。他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起家,當時正值前蘇聯解體和國內形勢劇變之際,他領導下的俄羅斯"橋"新聞媒介控股公司控制了俄國內許多重要電視台和報紙的大部分股份,其中包括俄著名電視頻道獨立電視台和莫斯科回聲電台以及新聞雜志《總結》周刊等。後被希臘政府逮捕。

霍多爾科夫斯基:1963年生。霍多爾科夫斯基是俄羅斯的首富,擁有俄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36.3%的股份,價值約為70億美元。2003年8月,俄反壟斷政策部批准尤科斯石油公司與俄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亞石油公司合並。合並後的尤科斯-西伯利亞公司將成為俄羅斯第一、世界第四大私營石油公司。

阿文和弗里德曼:阿文曾在蓋達爾政府中任外貿部長,後來他與弗里德曼一起開辦了阿爾法銀行,接著形成了以該銀行為中心的阿爾法集團,其中包括俄羅斯最大的水泥公司——阿爾法水泥公司、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出口公司——阿爾法埃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