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62節:普京:善弈者無極(23)

彼得大帝使俄國成為歐洲強國,同時也對俄羅斯人民和鄰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對俄國曆史影響至深至遠,直至今日。

全面改革使彼得大帝成為"祖國之父"。

親政伊始,彼得一世就已意識到面臨兩項艱巨的任務:對內加強改革,增強國力,同時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權力;對外開放,打敗土耳其、瑞典,奪取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為了實現這兩項"宏偉大業",彼得一世決意實現歐化政策,在仍然十分野蠻、貧窮、落後,並尚未擺脫中世紀黑暗和愚昧狀態的俄國全面推行改革。從此,俄國的強大與俄國的歐化相伴而行。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在文化、軍事、經濟、政治領域相繼展開的。軍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實質性重點內容,也是彼得一世決心厲行改革的直接動因。當時的俄國軍隊雖然勇猛,但是一支技術裝備落後、編制混亂、沒有海軍的中世紀軍隊,其戰術是"按老祖宗的習慣行動",已經越來越難以與歐洲國家的軍隊匹敵。因此,彼得一世以畢生精力建設了正規陸軍和海軍,並尤其重視海軍的建設。這是俄國建軍史上的轉折點。

軍事改革帶動起生產與經濟的發展及變革。彼得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發展工業和繁榮商業,給工場主和商人以許多優惠和幫助。為解決勞動力問題,他于1721年頒布准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讓農奴一邊種田一邊做工。為了發展工商業,他力主從西歐招聘大量技術專家,允許他們在俄國辦廠,並給他們以宗教寬容與司法特權。正是這一系列變化和發展開始了俄國由一個農業國家緩慢地向工業國家的演進。

彼得一世以歐洲國家政治體制為參考和根據,大刀闊斧地改革現有的各級政府,抓好政治體制改革。以往經常干預沙皇權力的大貴族杜馬受到整治,在樞密院設立了12個院以取代過去職能混亂的80多個衙門。彼得一世還進行了兩次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全國50多個省的省長都直接隸屬于中央。大教長職務被廢除,教會改由宗教會議管理,直接置于沙皇權力之下。

彼得一世對文化和教育事業非常重視。按照西歐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模式,建立了算術學校、造船學校、航海學校、炮兵學校、醫護學校、工程技術學校、礦業學校、海軍學院等,還選派了一批留學生前往歐洲去學習。為了強迫貴族改正好逸惡勞和不求上進的惡習,彼得一世明令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必須學會算術和一門外語,否則,剝奪其全部特權,並規定不畢業者不准結婚。彼得一世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俄文字母被簡化,使活字印刷術得以采用和推廣。1714~1719年,俄國第一座博物館籌建完畢。1724年,俄國樞密院決定籌建科學院。

從這時開始,俄羅斯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較前有了明顯變化和提高,文明與高雅逐漸取代粗俗與野蠻。

彼得一世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俄國的國力不斷增強,軍隊也日益壯大。在長達21年之久的北方戰爭中,俄國由敗轉勝,由弱變強,最終打敗了瑞典,奪得了波羅的海的控制權。獲得了彼得一世夢寐以求的"通向西方的窗口",俄國因此而成為由偏遠地區的窮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也在這一年,樞密院封彼得一世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國號正式改為俄羅斯帝國。

1725年1月28日,這位改革之父在自己畢生為之努力的聖彼得堡逝世。他去世後,大貴族特權階層有所抬頭,不同的貴族派系推出自己的代言人出任沙皇,36年間發生5次宮廷政變。然而,俄羅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無法改變的,1726年,沙皇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通過宮廷政變,自己當沙皇34年。在這一期間,其歐洲強國的地位得以牢不可破,使得彼得大帝時代進入曆史的峰巔。

在統治國家方面,葉卡捷琳娜二世基本上是遵循著彼得一世既定的道路。經濟上,出于通過富國強兵來鞏固統治的目的,她十分注重恢複和發展經濟,在維護農奴制的前提下推行重商主義,大興工業生產。政治上,她著手改革中央和地方的政權機構,恢複和進一步強化了彼得一世曾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沙皇專制制度和國家機器。通過這些措施,葉卡捷琳娜二世使彼得一世建立的俄羅斯帝國得到發展鞏固,俄國的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空前強大。俄羅斯帝國由此進入鼎盛時期,葉卡捷琳娜二世博得俄國社會,尤其是貴族階層的一片贊譽,被頌揚為"貴族的女皇",繼彼得一世之後,被封以"大帝"的稱號。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俄國的領土面積大為擴大,增至170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近3900萬。恩格斯指出:"到葉卡捷琳娜逝世的時候,俄國的領地已超過了甚至最肆無忌憚的民族沙文主義所能要求的一切。"俄國終于從以前那種受鄰國覬覦的弱國,變成為威脅四鄰的歐洲強國和操縱整個歐洲國際事務的主角之一。1789年,當聞訊法國爆發大革命時,葉卡捷琳娜二世以歐洲君主的身份,聲稱:"甚至連法國人這個詞都應當消滅掉"。葉卡捷琳娜二世喜不自勝地說道:"假如我能活到200歲,歐洲全部就會落在俄國的腳下。"最後因她突然中風身亡而使出兵攻法一事被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