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66節:普京:善弈者無極(27)

在政治領域,為鏟除分立主義、地方主義和民族主義,普京對聯邦結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俄聯邦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聯邦的各個主體不僅擁有各種權力,還制定與中央相矛盾的地方法規。這種松散的管理體制暴露出俄聯邦政權制度存在嚴重缺陷,是影響俄聯邦保持完整統一的隱患。因此,普京在全國設立七大聯邦區並建立總統駐各聯邦區特別代表制度以加強對地方的管控。在政治體制改革措施中,首先改變地方領導人的選舉制度,即地方行政長官由總統提名,經由地方議會批准產生,從而把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實現對地方的垂直領導。各聯邦主體成為單一制國家下的行政單位。其次是改變國家杜馬議員的產生辦法。全部人選根據政黨得票比例產生,地方議會將接受執政黨議會的領導,形成"垂直立法體系"與"垂直行政體系"並存局面。這種體制有利于國家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主要權力集中在總統手中,以保障俄聯邦的統一,政令暢通。普京的強勢總統地位得以確立,有利于貫徹其治國理念。

在外交領域,普京基于現實主義、實用主義和維護國家利益原則確定外交任務,選擇了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實用主義外交和以地緣政治利益為中心的大國均衡外交,其核心是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實現其強國目標。

首先,普京領導制定的俄對外政策新構想指出,俄"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其活動的各個領域都擁有可觀的潛力和資源,同世界上主要國家保持著緊密關系,對新世界格局的形成施加著實質性的影響"。新構想是對國際關系多極化體系的一種構想,是俄的國際戰略目標。由此,俄在國際舞台上的定位就不僅僅限定為歐洲國家。由于俄橫跨歐亞大陸,其3/4的國土位于亞洲這一特殊地理條件決定俄必然是一個歐亞大國。俄還擁有世界第二大核潛力,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多的國家,且國民具備相當高的知識水平。因此,無論從曆史角度還是從發展觀點看,俄將成為多極化世界中的獨立一極。多極化戰略目標決定俄奉行東西方兼顧的"全方位外交"。

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加強並發展同獨聯體國家關系是俄外交的首要重點。因為獨聯體國家是俄羅斯的"外部生存空間",是俄的"特殊利益地區"。其次是對西方國家的外交。普京的西方政策,是從邊緣路線到正面抗衡的。在普京看來,強硬與抗衡是必要的,但是不必走向絕路。普京上台之時,調整與西方關系曾是他的外交重點。在俄羅斯依然處于弱勢的背景下,他通過迂回接近西方,或是尋機主動向西方顯示誠意,謀求與西方大國平起平坐。

俄外交政策的側重點是歐盟。俄與歐盟在反對霸權主義,推動建立多極世界格局戰略中有共同利益,俄與歐盟進行戰略合作有助于制衡美國。普京先是高舉"回歸歐洲"大旗,企圖接近歐洲。但是,歐盟繼續推行東擴方針以及對俄在人權、安全和政經改革等問題上橫加指責,導致俄歐關系矛盾叢生,摩擦不斷。然而,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各有所求,又將它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俄美關系是俄外交政策關注的中心。普京借"9·11"事件之際,主動支持美國反恐,甚至讓出主干道允許美國直接進入中亞,對美發動反恐戰爭提供全方位支持,試圖以此改善對美關系。然而美國不僅沒給回報,反而借反恐之名擴大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軍事存在,進而又在獨聯體等策動"顏色革命",企圖將俄的傳統勢力范圍納入其控制之下。美國還公然指責俄改革是"民主的倒退",肆無忌憚地干涉其內政。在這種情況下,俄被迫調整對美外交,強調對美外交的自主性。在與西方拉開距離的同時,俄越來越重視開展東方外交,中國和印度可以說是俄對亞洲外交的兩大支柱。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地區也成為俄最重要的朋友。

總的看,俄外交在維護國家利益上運籌比較得力。2000年7月,普京在他的第一個國情咨文中表示,"俄羅斯唯一現實的選擇是做強國,做強大而自信的國家,做一個不反對國際社會,不反對別的強國,而是與其共存的強國。"由此反觀,普京的外交思維是合作共存的"非零和博弈",這顯然與冷戰思維有著天壤之別。

2007年9月,俄羅斯社會輿論研究中心公布最新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俄羅斯人希望普京總統執政期間所制定的政治、經濟路線能夠延續。該中心此前對俄羅斯46個聯邦主體中153個居民點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半數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俄羅斯未來的總統應該繼續執行普京所制定的方針路線,繼續推行和鞏固俄羅斯作為一個獨立自主國家的政治路線。

2007年4月26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向俄聯邦議會聯邦委員會和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聯席會議發表了年度國情咨文。根據俄羅斯憲法,總統每年應發表一次國情咨文。由于普京的總統任期到2008年春即告結束,因此此次國情咨文是他在總統任期內所發表的最後一次國情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