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強權的碎片 第78節:曆史與未來的"交鋒"(10)

普京一上任就以強國、發展經濟、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為己任。他說:"俄羅斯唯一現實的選擇是選擇做強國、做強大而自信的國家",強調"21世紀俄羅斯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經濟上的落後",建立強大而穩定的經濟是成為"世界上受尊敬的強國的基礎","沒有發達的經濟和強大的武裝力量,就不可避免地要處于依附的從屬地位"。因此,他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應當在世界上真正強大的、經濟先進的和有影響力的國家中占有一席之地","所有行動都只能服從于這一點"。

但普京執政後面臨的最大的政治問題是,聯邦行政權力受到地方分立勢力的挑戰和聯邦會議的干擾,國家的有效管理遠遠沒有實現,這是實現強國之路的最大障礙。所以,加強中央權威就成為普京政治改革的重點。他認為,實現俄羅斯國家的振興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他汲取了俄羅斯過去十年的教訓,擺脫了西方國家"民主至上"的束縛,認為民主應當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之上。他說:"絕對的民主概念是不存在的。當然,有一些不能不遵從的民主基本原則。但是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想保障這些民主原則是不可能的",因此,講民主和自由"必須顧及俄羅斯曆史","必須從本國的地緣政治和國情出發","應當使國家更加安定團結,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他認為,"俄羅斯即使想成為美國或英國的翻版,也不會很快做到這一點……對于俄羅斯人來說,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是什麼異己的怪物,不是要與之作斗爭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秩序的源頭和保障……俄羅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也應該擁有這樣一個政權體系。"

1993年通過的俄羅斯現行憲法賦予了總統超大的權力,這是普京上任後最大的資源。于是,他在不改變俄羅斯現有國體的情況下,努力實現權力向總統集中,實現了總統相對集權的統治。幾年來國家治理初見成效,普京在民眾中的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應該說,"可控民主"是普京的強國戰略所需要的,而強國戰略又符合俄羅斯廣大民眾的心理訴求。

從自由民主到可控民主:"用鐵箍把木桶箍在一起"。前蘇聯解體後,自由主義一度成為俄羅斯政治文化的主流。在自由主義的激發下,俄羅斯社會普遍形成了某種共識,即認為任何權力集中或與之類似的體制必然阻礙國家的發展,俄羅斯應該盡快、永遠地跳出集權主義或權威主義的深淵,迅速的民主化是使俄羅斯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繁榮和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基于對西方民主政治的浪漫理想和現實政治的徹底否定,獨立後的俄羅斯迅速引入了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自由主義釋放的能量使俄羅斯的政治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困境。無論是政治體制的急劇變革,還是葉利欽所提出的一系列自由民主口號,都未能使俄羅斯走上世界民主的大舞台。在出現無政府主義政治動蕩的情況下,俄羅斯對西方的自由民主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結果,權威主義政治成為自由民主政治陷入困境時首先考慮的求生之路。

俄羅斯著名政治學家米格拉尼揚等人認為,在俄羅斯這樣的具有極權主義傳統的國家,建立民主政治體制需要很長的時間,走向民主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因為對于俄羅斯這個由多種民族地區建制組成的"帝國"來說,它"只是靠嚴厲的政治權力機構把社會系統的諸種成分以機械方式聚合在一起,就像用鐵箍把木桶箍在一起一樣"。而在政治領域對極權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就是為社會系統"松綁"。如果"立即建立民主制度,我們就把社會體系給完全破壞了,正如同從一個桶上取掉桶箍一樣"。如果一步走到民主化,就必然會導致國家的失控和混亂。

基于這樣的理論,米格拉尼揚主張,俄羅斯的政治現代化必須分兩步走:先從極權主義制度到權威主義制度,然後才能過渡到民主政治階段。

事實上,蘇聯解體以後不久,俄羅斯的政治發展正是走的權威主義道路。俄羅斯的政治變革開始將擁有巨大權力的總統與民主形式的政權結合起來。一方面,《俄羅斯聯邦憲法》規定在俄羅斯實行總統制,並且賦予總統至高無上的廣泛權力和特權。另一方面,《俄羅斯聯邦憲法》也引進了西方憲政制度的法治、主權在民、自由和民主以及意識形態多元化等原則。俄羅斯有了自由的選舉,並在重大問題上實行全民公決。因此,葉利欽時期確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被稱為"選舉式專制政體"的混合型制度。但是,在葉利欽時期,俄羅斯垂直的政權體系一直沒有能夠恢複,同時寡頭們就像一種制度之外的政權中心在活動,俄羅斯國家仍處于分散狀態,不斷出現了特殊時期的政治性危機。這一切說明,在葉利欽時代,俄羅斯權威政治並沒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