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民主的碎片 第98節:烏克蘭:天鵝絨革命(14)

左右烏克蘭總統大選,是美國在獨聯體地區的一個重要政治目標。親西方的尤先科獲得了美歐的聯手支撐,甚至獲得了近千名來自美國的"競選專家"的幫助,被稱為烏克蘭第一批接受美國政治形象包裝的政治人物。可以說,美國為此進行了數年准備,陸續撥巨款支持選舉機構和獨立媒體的運作,開展監票員和選民模擬投票培訓,向民意調查機構傳授技巧,甚至提供照明、音響、等離子電視和橙色服裝道具等造勢設備。2003年10月4日,美國國會呼籲美政府通過一切渠道向烏克蘭施壓,基辛格、布熱津斯基、阿米蒂奇、拉姆斯菲爾德等顯要人物相繼訪問烏克蘭,為尤先科陣營打氣。11月24日,美國、歐盟、北約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以選舉不符合"國際民選標准"為由,拒不承認第二輪選舉結果,紛紛召回駐烏大使以示抗議,並支持尤先科就"選舉舞弊"向最高法院起訴、組織全國性抗議示威活動。烏克蘭反對派里應外合,不斷向當局施壓,迫使最高法院作出"第二輪選舉無效"的終審判決。

面對尤先科陣營的凌厲攻勢,亞努科維奇陣營疲于招架,步步後撤。他向最高法院提起的訴訟數番以失敗告終,與庫奇馬總統漸漸失和,在新年來臨之際又辭去總理職務,最終在第三輪投票中輸給對手8個百分點。

英國《獨立報》:對于那些外部勢力來說,單純地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烏克蘭內部的政治變化,將基輔發生的政治角力簡單地視做親西方勢力與親俄羅斯勢力、進步與倒退及自由與壓迫之間的斗爭,這都將是錯誤的。值得牢記的是,烏克蘭是一個特別的國家,它有自己的過去,可以自己尋求不同種族間的平衡。外部世界應做的工作是盡量不要干涉烏克蘭的內部事務,不要期望從烏克蘭總統選舉危機中撈到政治上的好處。烏克蘭人有自主決定國家事務的權利,而自由與公正的選舉就是實現這一權利的最好途徑。外部世界所起的作用從本質上講應當是輔助而不是領導。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將要舉行的選舉。民主向來是美英政府吹奏的響亮號角,但我們不可將它作為施展力量的一種工具。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尤先科已經沒有退路。如果他解散廣場上的支持者,就意味著他的失敗。集會人群是他安全的保障和獲勝的最後希望。尤先科就像一位自行車運動員,一旦停下就會摔倒。

日本《東京新聞》:總統選舉結果造成的混亂使烏克蘭陷入了一場政治危機,令人擔心這個國家會發生流血沖突和出現國家分裂。現在,是親俄還是親歐美的路線對立——這一總統選舉的焦點已經把國際社會卷了進去。因此,俄羅斯和歐美在平息烏克蘭混亂局勢上的合作不可缺少。

總的看,烏克蘭夾在北約同俄羅斯之間,如果投入西方懷抱,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如果向俄一邊倒,西方擔心"蘇聯帝國"複活。俄羅斯評論家認為,不論美國,還是俄羅斯,在決定對烏克蘭的態度時,都離不開地緣政治利益,但都未能徹底拋棄"冷戰"思維的殘余。

對烏克蘭,西方志在必得。2004年7月初大選拉開帷幕,美國、北約、歐盟就嚴詞警告烏當局選舉要透明、公正、誠實,不得違反民主原則,否則將重新考慮對烏關系。投票還沒開始,美國和歐洲國家就接過烏反對派的說法,指責當局利用行政資源搞競選,限制反對派使用媒體,使反對派處于不平等地位。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如何贏得烏克蘭》,說是"尤先科的勝利對西方將是福音"。

美、歐輿論先入為主地給烏克蘭人灌輸了一種思想:如果尤先科失利,選舉肯定有"貓膩"。這種先發制人的策略改變了部分選民的投票意向,促使他們潛意識地懷疑選舉結果。接著,通過出資雇用烏克蘭選民監督投票過程、搞民意調查、宣傳當局作弊等,阻撓亞努科維奇得勝。選舉結果揭曉後,美、歐鼓動反對派上街,對當局施壓。

俄羅斯也怕失去烏克蘭,但做法同美、歐不一樣,著眼于烏克蘭當權派上層。據俄媒體報道,亞努科維奇競選總部的多位高參來自俄總統競選班子。普京在烏大選前兩次造訪基輔,客觀上起了支持亞努科維奇的作用。然而,俄羅斯不少評論家對這種做法頗有微詞,認為有干涉他國內政之嫌,"好心幫倒忙"。烏出現兩派對立的形勢後,俄有的地方領導人和政黨領袖到東烏克蘭鼓勵"自治"。

烏克蘭人雖說與俄羅斯人同為斯拉夫族,但以前被俄鄙稱為"小俄羅斯人"。上世紀90年代初烏克蘭獨立後,與俄羅斯在黑海艦隊分割、石油天然氣供應和過境運輸、1954年由俄羅斯聯邦劃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的歸屬等問題上齟齬不斷,對俄心存芥蒂。

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結果,對整個地區的政治格局走向起到關鍵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俄羅斯、歐盟和美國對烏克蘭總統選舉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而且對選舉進程施加影響。亞努科維奇和尤先科對外政策主張截然相反,一個主張與俄羅斯發展全面合作關系,另一個認為烏克蘭應該向西方靠攏,外部因素的偏向因此也一目了然,俄羅斯希望看到亞努科維奇當選烏克蘭總統,美、歐則鼎力支持親西方的尤先科。難怪有人說,烏克蘭總統大選有兩條線,明線是亞努科維奇和尤先科的激烈爭奪,暗線是俄羅斯與西方勢力的幕後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