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重的梁柱 第41節:楊昌濟-欲栽大木柱長天(1)

在日本留學時,章士釗終于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偶像孫中山。不久同盟會在日本成立。許多留日學生紛紛參加,但此時的章士釗認為暗殺、暴力等行動不能救國,唯一的救國之路在教育,說什麼他也不參加。為此,他的結拜兄弟章太炎把章士釗鎖在屋子里,不同意參加同盟會就休想出門,結果他被關兩天兩夜硬是沒有投降。有人給章太炎出"美人計",讓同盟會里號稱女界領袖的吳弱男去作說客,豈料吳弱男反被章士釗說服,從此疏遠了同盟會。後來,吳弱男隨章士釗去英國留學,並在倫敦結婚,成為留日學生中的笑談,讓章太炎大跌眼鏡。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應是知識分子的通靈寶玉,知識分子不管做人還是做事,丟了這東西,就丟了魂啊!"(陳寅恪)

很多人一旦攪進政治,就像一頭撞到蜘蛛網上的飛蛾,前途和命運馬上由不得自己支配了。而章士釗供奉在頭腦里的菩薩,卻是照著他自己的模樣刻出來的。

是棵孤獨的梧桐,就不是攀附他物的藤蘿;是只不被馴服的老虎,就不是等人喂食的家犬。

楊昌濟-欲栽大木柱長天

北京舊城有一條長達16里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如同一根野心勃勃的竹棒,把正陽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地安門等皇城內的主要建築串成一根宮廷禦制糖葫蘆。信風水的人把它看作北京的龍脈,在這條龍脈的兩側,對稱排列著天壇、先農壇、太廟和社稷壇。

在棋盤似的內城,街巷胡同有條不紊地畫出棋路,中軸線劈開一條楚漢河界,四合院恪守棋子的職責,緊緊地拱衛紫禁城。

作為"紫禁後護"的鍾鼓樓,"司曉晨,節出入,麗壯觀,播遠聽",吼出了龍族魂牽夢繞的韻腳。

楊昌濟故居就坐落在鍾鼓樓東邊不遠處的豆腐池胡同9號(今15號)。



豆腐池胡同,原名豆腐陳胡同。相傳,這條胡同里有位姓陳的師傅,開了一間有名的豆腐作坊,胡同因此而得名。這條胡同西接鍾鼓樓,東鄰那彥圖的親王府,身後是綿延七百多年的繁華與動蕩。早在元朝時期,豆腐池胡同一帶就因積水潭開設了碼頭而興盛起來。這里不僅有米市、面市,還形成了緞子市、皮毛市、鐵市等街市,甚至一度出現過買賣人口的人市。

1918年6月,楊昌濟應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的聘請,任北京大學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到北京後就住進了豆腐池胡同9號。

這是一座坐北朝南,不太規則的兩進院落,如意大門的上方,掛著"板倉楊寓"的匾額,一塊小小的木牌把長沙板倉沖與北京豆腐池胡同鉚在了一起。

前院有側房三間,北房三間,東廂房三間,楊昌濟就住在前院的北房。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住進了東廂房。後院有後罩房四間,住著楊昌濟家的親屬和傭人。當時宅院里,栽種著棗樹、柿子等北京常見的果樹。"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院中高高的梧桐,為主人靜默地守候一只飛棲的鳳凰。

楊昌濟,名懷中,字華生,1871年出生在湖南長沙縣板倉沖一個耕讀人家。1898年就讀于長沙岳麓書院。1903年考取官費留日資格,東渡日本攻讀教育。1909年,由日本赴英國攻讀哲學、倫理學,後到德國考察教育。

1913年,楊昌濟結束長達九年的留學生涯,學成回國,先後在湖南第四、第一師范教授哲學、倫理學。

他先後翻譯和編輯了《西洋倫理學史》、《論語類抄》、《教育學講義》等書,並著有《達化齋日記》、《楊昌濟文集》。



曆史信手塗抹的幾筆重彩,沒有被時間看在眼里。楊昌濟故居里的廊柱、窗扇的顏色退得越來越淡,還原為原木本色。房屋已老,構架仍在,楊昌濟的思想、操守都已浸潤、依附在了老宅的構件之中。

楊昌濟生逢亂世,此時,大清王朝接近尾聲,北洋政權也已行將就木。他窮其一生,探尋救國之路。早在岳麓書院讀書時,他不顧書院山長的阻撓,毅然加入譚嗣同創辦的南學會,積極宣傳變法維新思想,為新學、新政奔走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