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重的梁柱 第48節:馬寅初-老馬識途(3)

在那個浮誇、指鹿為馬的年代里,能夠堅持真理,敢拿生命作武器的人有幾個?

一輪又一輪的批判熱潮比箭矢還要尖利,燕南園家門口的大字報一張一張,比千層餅還熱乎。在北大臨湖軒的一次批判會上,康生親自上台打擂:"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到底是姓馬克思的馬,還是馬爾薩斯的馬?我看是馬爾薩斯的馬!"

面對康生和批判者們一片吠吠的討伐聲,馬寅初像一塊燒紅的鋼條,橫下心往板子上一撂,疾風暴雨的淬火當是使其至精至純的條件。

當主持人問馬寅初還有無話說時,他猛地站起來,吼道:"我馬寅初是馬克思的'馬'!"

全場啞然。

馬寅初還不死心,在《重申我的請求》一文中,與康生、陳伯達等理論權威公開應戰。

"中國的人口問題是一個特殊的人口問題,要調查、分析、研究,要用大量的有關資料來立自己,不能專憑教條來破別人的。毛澤東主席說過:真正的理論,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的理論。因此我重申我的請求。"

康生看過此文,暴跳如雷:"這個馬寅初已經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借學術為名,搞右派進攻!一定要在政治上把他批臭,批倒後調離北大。"

馬寅初是站著離開北大校園的!在那個人不人鬼不鬼的年代里,為了鼻子里還能有一口熱氣,人們利索地學著彎腰、低頭、甚至下跪,可馬寅初一如既往地站著,他的本業就是研究人的問題,他比別人更明白一個人究竟該怎樣做,才能成全自己"人"的身份。

"什麼是北大精神?所謂北大精神,即犧牲主義也,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

馬寅初站在北大,站在《新人口理論》中。



1960年3月31日,被迫辭去北大校長的馬寅初,回到了位于東城區東總布胡同32號的家中。馬寅初不會想到,燕南園63號在"文革"時期竟成了聶元梓的辦公室。

這是一個獨立的院落,大門坐南朝北,過了甬道,便是一座二層小樓,樓後是一個長著樹木花草的幽靜庭院。這座房子是馬寅初到京任職後,由周恩來親自安排的。

作為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和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的馬寅初,行政級別被定為"三級",國家給他配備了警衛員、公務員和廚師等,還有一輛小汽車供他專用,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對這位老經濟學家的倚重。

現在,馬寅初被撤掉了全國人大常委職位,也不再擔任北大校長,只留一個全國政協常委的虛職,雖然生活待遇不變,但也還是體會到了由深居廟堂之上的喧囂,一下子到閑居在家的落魄和無所適從。

然而,這位1919年當過北大第一任教務長,當年曾協助蔡元培先生辦北大,經曆過一番風雨,又因反對蔣家王朝,被國民黨投入監獄,做了多年大牢的硬漢,是不會肯輕易向命運發牢騷的。

1960年的一天,陳毅突然到訪,元帥告訴馬寅初,他是受陳云副總理的委托,專程前來探望的,他說:"即使再過一萬年,你馬寅初在這個問題上也是正確的!"

此後,馬寅初開始撰寫《農書》。這是一部有關農業經濟學的學術著作,他執著期盼這本書能達到《齊民要術》的層次。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1965年年底,一百多萬字的《農書》終于完稿,但此書在當時根本沒希望出版。

一年以後,"文化大革命"爆發,面對抄家風潮,馬寅初的家人惶惶不可終日。為了避免災難,馬寅初的子孫們把《農書》手稿,連同裝稿子的藤箱一起扔進了家中的鍋爐房,面對熊熊的火焰,馬寅初兩行熱淚砸在灰土上,在中國曆史上留下幾道又黑又深的坑。

"有眼不識泰山",這並不是泰山的錯。

2001年3月28日,國務院統計局根據國務院授權發布公告:"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總人口為126583萬人。"

每個人頭頂著一張嘴,13億人口要吃飯、要穿衣,可中國的資源是有限的。人口數字令人震驚。